学以致用,循循善诱 ——张骥老师的学术育人探索
作者:管理员      发表于:2020年09月24日      阅读量:

1B3BC

张骥,法学博士,副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外交学系系主任,复旦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高级研修计划”特邀专家。2000年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2010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外交学、国家安全、中国外交、法国及欧盟外交、中外人文交流等研究。著有《欧洲化的双向运动——法国与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世界主要国家国家安全委员会》等,主编 “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丛书”。获评复旦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先忧后乐交相勉

“我们要关注时代的问题”

张骥老师常常对学生讲,“社会科学的研究要能号到时代的脉搏,触到人民的疾苦,复旦国政的学生要思考那些中国和世界在未来五到十年会碰到的问题。”他在学术探索中也始终与国家的需求相结合。但他认为,政策研究的根在学术,魂在思想,要察人所未察,言人之未言。

DCA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基于外交制度研究的长期积累,张骥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重要课题,认为需要从比较制度研究的视角来提出参考。他迅速组织团队研究各国的相关机构和制度,出版了国内首部系统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著作,在学术界和政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书中提出,国家安全委员会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构,而是进行国家安全治理和决策的制度形式,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法治基础上的集中、专业基础上的集中,并与基本政治制度、行政文化和实际安全需求相适应。正如他在书中写到的,如果没有学院在制度研究、比较政治和大国外交方面的科研和教学积累,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变的进程,人文交流日益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新支柱。在实践发展对学术支撑的需求中,张骥老师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他成长为该领域有代表性的学者,并直接参与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他多次受邀参加专家座谈会,为国家建言献策,并亲历了多轮中欧、中英、中美人文交流高层对话(磋商)。通过实践的参与,他发现问题、发掘研究空间,积极推动我国人文交流研究平台和学科的建设。2017年教育部首批设立的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5家落户复旦,张骥老师担任综合性研究中心主任。他主持主编了国内首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丛书”。2018年他领衔探索开设了国内首个“中外人文交流研究”课程。2019年他受聘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高级研修计划”特邀专家。

11429

大家都知道张老师有个Seminar

“这是我们师生的共同体”

“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化社会,为什么大学还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大学的学习是一种共同体的生活。”张骥老师常常这样说,而他的Seminar就是一个师生的学术共同体。

多年来,他坚持通过两周一次的Seminar指导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讨论国际热点、进行小组课题研究、互相辩驳论文……Seminar虽然有时也会让没有好好准备的学生倍感压力,因为会被张骥老师批评,但却是学生们最不愿错过的。在张骥老师看来,这种“手工式”的带学生方式是复旦的传统,要把它延续下去。“复旦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能力,是手工带出来的。”

13A46

在课堂和Seminar之外,学生论文上密密麻麻的红字,曦园、薪火等项目的悉心指导,随时可约的谈话,以及“总能说到学生心里去”的书信,都是张骥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他启迪学生的志、趣,鼓励他们发现自我、健全心灵力量、关注根本问题。学生们都难忘在他那堆满图书资料、难以下脚的办公室促膝长谈的情景。即便在上海市委办公厅挂职期间,他晚上仍回到学校组织学生讨论。文科楼最后的几盏灯里,定会有他的那盏。

张骥老师引导学生树立天下情怀,关心民生疾苦。每学期开学,他都在Seminar上让学生分享假期见闻,感受社会百态和多彩世界。他希望学生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精英”,要真正懂得百姓的语言,知道社会的诉求,在这样的基础上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把学生带到外交一线

“国际组织需要更多的中国人”

在国家首批资助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的21名学生中,有3名来自张骥老师所带班级,而后又有多名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面对外交人才和国际组织人才的迫切需求,他经常在课堂上说,“在这个越来越远离宏大叙事的小确幸时代,也许我们还需要保有一些远大的梦想”。

张骥老师将中国外交和全球治理中的重大问题融入课堂,理论讲授与实务模拟紧密对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国家安全委员会、境外公民安全保护事件应对、G20峰会、金砖峰会、中美经贸磋商……每一年的重大外交议题都成了课堂的场景、研究的指向和唇枪舌剑的谈判场。当“成果文件”最终形成,学生们欢呼雀跃,他都难掩激动,“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外交官。”

18C8A

张骥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能力,争取各种资源让学生直接参与外交实践和重大外交外事活动。2014年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他带领学生参加在钓鱼台举行的“中欧学生学者文明担当对话”并担任对话主持人。2016年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在上海举行,他带领学生参与“中英大学智库对话”、“中英大学人文对话”两场重大活动的组织工作,学生代表获得了参加了机制大会和国宴的机会。2016年,G20峰会在中国举行,他指导的学生被团中央选为中国五名正式代表之一参加青年峰会(Y20)。在张骥老师构建的师生学术共同体中,不少学生最终成为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中的一员。

“中国伟大复兴所引起的国际体系的巨大变革和治理主题的变迁,为我们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舞台,也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过往的知识和判断,以全新的全球性的视野去开辟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新历史。”

上一条:国箴务实论坛系列讲座“公共事务的跨部门协调机制研究”成功举行
下一条:我院举行复旦大学-巴黎政治大学“全球事务中的欧洲与亚洲”英文双学位硕士项目介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