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第3期“士派研究设计工作坊”在文科楼630室成功举行。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陈拯老师做了题为“话语竞争与规范演进:以‘保护的责任’为例”的报告,院长助理张骥老师主持了报告会,陈玉聃老师等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陈拯老师首先梳理了“保护的责任”这一概念的历史演进。在国际社会有关人道主义干预的辩论陷入僵局的背景下,“干预与国家主权国际委员会”(ICISS)在2001年首次提出了“保护的责任”这一概念,2005年联合国世界首脑会议成果文件中对之进行了更为严格的重新界定,使之得到广泛的承认。这一概念在2011年的利比亚危机中被援引来支持强制干预实践,但在围绕叙利亚危机的辩论后发展陷入僵局,讨论归于沉寂。在其大起大落的演进过程中,“保护的责任”的内容也出现了重大调整,各方的认知差异也在此过程中逐步凸显出来,特别是各种行为体的态度表现出超越传统“东—西”或“南—北”二分法的多元复杂性。
接着,陈拯老师具体分析了“建构主义国际规范演进研究”的演进逻辑,以之为背景介绍了其最近出版的专著《说辞政治与“保护的责任”的演进》的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在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的“语言转向”和“实践转向”的背景下,陈拯老师主张突破对规范理念的静态实体化认识,提出将规范研究看作具体语境限制下行为体不间断的理念和话语互动过程,探究各方言语交锋“众声喧哗”的说辞政治过程如何塑造了“保护的责任”兴起过程中的妥协、变动和复杂化。

对于话语互动,陈拯老师分析了近期若干前沿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从话语论争结果转回话语互动策略的研究设想。即讨论不同行为体如何基于不同的政治情境来选择自身的话语策略,具体讨论在规范竞争的过程中“有哪些话语策略,不同的策略何时更有效/更容易出现?”的问题。陈拯老师指出:规范竞争可能发生在规范演进的各个阶段。在规范演进的不同阶段,即便基于相同的目的,行为体也可能采取不同的策略。在具体的政治情境下,规范竞争中的说辞政治常常会围绕目的与手段正当性展开,还可能涉及规范发展的速度和适用范围等问题。各方将基于对规范本身特性与相关政治情境特征的判断灵活选择多种说辞策略。
报告结束以后,陈玉聃老师、贺嘉杰老师、王广涛老师、温尧老师等就报告内容与陈拯老师进行了交流和讨论。通过学术研讨来把握“保护的责任”发展态势及其背后的政治机理,对于中国在新时代参与国际话语权竞争、推动国际人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研与学术服务中心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