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易寒,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复旦大学“卓识杰出人才”。主要研究兴趣为政治社会学和比较政治学,近期主要关注城市化、中产阶级、地方治理和族群冲突,曾在China Quarterly、Security Studies、Citizenship Studies、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社会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行政管理》、《开放时代》、《社会》、《读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和省部级项目8项,著有《移民政治:当代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与群体命运》、《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你中产了吗》、《平衡木上的中国》等。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首届“实践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最佳专著奖”等。
学术与生命交融:探寻“命运的政治学”
虽出身于“半工半农”家庭,但在“命运的岔路口”,熊易寒老师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中,最终选择“以学术为志业”,从此走上了一条与父辈和童年好友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在成为一名政治学者后,个人的成长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术关怀,独特的生命体验也成为了他学术灵感的重要来源。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一首春节联欢晚会的诗朗诵,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愫,熊老师毅然放弃执行了一年多的博士论文计划,重新开始选题,从研究“乡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过程”转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的身份政治问题”。当时做出这样的选择,需要承担巨大的机会成本,无疑是一次勇敢的冒险。但在熊老师眼中,这是“命定的博士论文”,他想通过博士论文的写作去思考命运与政治的关系。在博士论文的后记中他写道:(相比于我的研究对象——农民工及其子女),“命运让我们看起来如此不同,而我知道,我们曾经多么地相似”,“我不只是在书写他们,我也是在寻找自己”。

熊老师常常讲:“对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而言,你对生命的理解有多深,你的学问就有多大”。在熊老师看来,要理解个体或群体的命运,就需要首先了解政治,因为政治涉及到社会资源的分配,政治制度的设计关乎到人类的命运,社会权力结构也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息息相关。在熊老师的研究和写作中,“命运”和“体验”是出现的高频词,而这两个词看起来并不像是政治学关注的主流概念,也与社会科学研究所强调的“精确性”和“价值中立”原则格格不入,但我们在阅读他的学术作品后,可以深切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共鸣,由衷体会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熊老师的研究,既充满了感性的体验,也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熊老师的学术专著,不止是学术之书,更像是自身的生命体验之书。所以,这种切己的写作,既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深奥,也无阳春白雪的隔膜。相反,这样的研究常常饱含深情、晓畅通达、意蕴绵长。在他的学术作品中,读者可以深切感受到强烈的共鸣,由衷体会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熊老师也坦言,“我在用生命做学问,我的学术追求与我的价值观、人生观相一致,我的学术与生命是一体的”。
教学与育人兼顾:善做学生的“引路人”
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余,行政工作还消耗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熊老师不仅开设了《政治学原理》、《定性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等专业课程,还参与讲授了《似是而非》、《政治与社会》等通识教育课程,与复旦大学的跨学科团队一起创作了《通识写作:怎样进行学术表达》,他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得了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一等奖。在熊老师看来,课堂不是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双向的智识互动。熊老师的课堂,常常以敏锐的洞察、开阔的视野激发学生,以有趣的分析、清晰的逻辑吸引学生,以幽默的自谦、真挚的情怀打动学生,广受复旦学子的欢迎。在讲授研究方法时,熊老师除了强调技术和方法的训练,也特别注重非常主观化、因人而异的个人体验,强调直觉和顿悟在“知识生产”中所发挥的催化作用,鼓励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掘有趣的研究问题,并通过田野调查或数据发掘找到最终的答案。当然,熊老师所言的个人体验和直觉远非普通人眼中的主观感受那么简单,而是经过严格学术训练和长期科研耕耘所获得的敏锐而深刻的学术洞察力。所以,熊老师常常讲:“直觉或者说感性认识,对于我们的研究而言,就像酵母对于酿酒的重要性一样,虽然不是主要成分,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2009年初,熊老师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十余载寒暑走过,春风化雨,心血融情,用心关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培养的研究生,熊老师努力打造宽容而有活力的学术氛围。与学生交流论文选题时,熊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术兴趣,他指导的毕业论文议题非常广泛,有研究邻避运动的,也有研究民国军阀政治、煤炭资源与有组织犯罪的,还有研究军事政变或非洲政治发展的。在日常生活中,熊老师对学生关怀备至,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困惑。在学生入学时,根据学生的个人志趣因材施教;在学生调研时,通过朋友关系让学生顺利进入研究现场;在学生生病后,尽力帮忙寻找“供不应求”的住院床位;在学生择业时,帮助寻找各种就业机会……
现实与情怀相遇:做有良知的政治学者
回望熊老师的学术人生,熊老师很好地将自身的生命体验、学术关怀延伸到个人的学术志业中,将自身所追求的理想融入到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中。从写作《城市化的孩子》到《移民政治》,从关注“农民工及其子女”到“城市流动人口”,从思考“身份政治”到“阶级政治”,研究问题虽在不断更新和变化,但对底层民众的关心、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从未改变,矢志不渝地坚守着自己的学术初心。近年来,熊老师在继续深化城市底层、中产阶级等研究议题的同时,逐步走出舒适区,拓展自身的研究领域,关注城市治理精细化与智慧化、城乡接合部治理等新议题,在中国最广阔鲜活的田野中把握时代脉络;另一方面,熊老师也不再局限于中国问题的研究,就族群冲突问题展开跨国比较研究。这样的学术转型和研究拓展,既是一名政治学者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也体现了年轻一代政治学人的使命与担当。

熊老师的治学教学实践不仅融入了自身的生命体验,更处处彰显着对公平正义等人类社会美好价值的不懈追求。熊老师在复旦大学108周年校庆科学报告会上谈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只是一种智力游戏,而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如果没有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照和反思,就很难产生真正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学术作品”。从这个标准来看,他认为自己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但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学术是一场马拉松,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要追求完美,厚积薄发、有始有终才是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