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东瀛,润物无声—日本问题专家包霞琴教授的从教学术之旅
作者:管理员      发表于:2020年10月30日      阅读量:

3723D

包霞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日本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1983年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1990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9年获得复旦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日本政治与外交,主要侧重战后日本亚洲外交、日美关系、中日关系等领域。曾多次赴日本庆应大学(1996、2011)、立命馆大学(2006)和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2002)进行访问研究。先后出版《战后日本亚洲外交》(2002年)、《转型期日本的对华认知和对华政策》(2017年)等代表性著作,翻译出版《占领与改革-日本近现代史丛书之七》(2017年),主编《变革中的日本政治与外交》(2004年)。承担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课题、上海浦江人才计划等省部级课题以及国家海洋局、太平洋学会、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等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近10项。发表中文、英文和日文论文近40篇。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包霞琴教授留校任教三十年来,一直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辛勤耕耘,认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深受学生好评与肯定。她开设过的专业课程有“日本政治与对外关系”、“当代中国对外关系”、“日本外交”等,其中“日本政治与对外关系”于2009年获得上海市教委重点资助,并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她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不仅在课堂内外耐心答疑解惑、为学生指点迷津,而且常在教学科研之余,专门安排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与大家建立起了深厚情谊。她不仅注重训练学生的一手资料搜集与分析能力,而且鼓励并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持续关注日本政治外交的热点问题与学术前沿。她特别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研究能力与不畏困难的探索精神,曾以日语中的“阅读空气”一词向同学们形象地传达观察与分析日本外交政策需要保持敏锐的问题意识。

1DC16

(学生论文答辩)

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包霞琴教授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和蔼可亲。她既是学生公认的“亲切的包老师”,也是许多同学加入日本研究队伍的“引路人”。从教三十年来,她尽心尽责地指导了近百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担任了数十名硕士生的导师。真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天下”!

学有所长 业有所精

包霞琴教授的学术探索之路,与我国的外交关系发展紧密相连。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中日关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中日合作日益深化之际,我国急需精通日语且了解日本社会的人才。彼时的复旦大学领导高瞻远瞩,在师资力量、校际交流等方面向日本研究领域倾斜。以此为契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自1981年起特别开设日语班,每年安排20位学生学习日语。包霞琴教授在1983年7月考入国际政治系后便加入其中,自此与日本研究结缘。在日语班就读之际,包霞琴教授开始系统学习日本的语言文化,深入了解日本的政治社会,并最终走上了研究日本问题的学术道路。

1990年7月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后,包霞琴教授开始从事日本政治与外交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同年9月,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为她的日本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她跟随时任日本研究中心主任郑励志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前往日本进行实地调研,拜访相关的高校和政府机构,撰写调研报告。在此过程中,她深入了解日本政治外交的运作机制,参与撰写《日本的公务员制度与政治过程》的相关章节,拓展了日本研究的视野。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包霞琴教授于1994年开始跟随专攻东亚国际关系的刘星汉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6年10月赴日本庆应大学进行访问研究。在此期间,包霞琴教授的研究重点是战后日本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归国后出版了第一部专著《战后日本亚洲外交》。

C4627

(参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进入21世纪后,日本加快了“正常国家”化的进程,政治和外交都进入了新的变革时期。包霞琴教授组织学院相关老师编撰出版了《变革中的日本政治与外交》,重点剖析了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在政治制度、决策过程、防卫政策和外交战略等方面的大变革。2010年是中日关系的转折之年,中日GDP逆转和钓鱼岛争端的再起,使中日关系陷入了1972年邦交正常化之后的最低谷。包霞琴教授认为,钓鱼岛争端的泛起只是表象,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日本对华认知与对华政策的深刻转型。她利用2011年至2012年在庆应大学访问研究的机会,进行了广泛调研,回国后组织相关学者编撰出版了《转型期日本对华认知与对华政策》。该书分三大部分展开,一是纵向研究,对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华认知的演变进行了再反思和再检讨;二是实证分析,集中对日本知识精英界、日本经济界和日本舆论媒体的对华认知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三是深度分析,对日本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如何影响了日本的对华认知和对华政策进行了剖析和研究。近年来,包霞琴教授重点关注日本的东南亚外交、日美同盟以及日本的对华政策,并在《国际观察》、《日本学刊》、《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构建联系 促进交流

包霞琴教授充分利用实地调研和会议交流的机会,与日本方面的相关学者建立起广泛的学术交流网络。近年来,她主办了“中日关系的转型与东亚合作的前景”(2016年)、“东亚的多彩发展与中日韩的贡献”(2017年)等多场国际会议。并于2017年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所建立起学术合作关系,轮流举办双边学术会议。以此为契机,2018年在早稻田大学、2019年在复旦大学举办了“中国与亚洲:现状与课题”、“新时期中日关系的机遇和挑战”等学术研讨会。此外,包霞琴教授还利用赴日参会或调研的机会,多次在日本相关大学进行演讲,向日本学生介绍中方学界的观点,促进相互理解。

7CF1A

(学术研讨会发言)

包霞琴教授始终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致力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留校任教三十年来与国务学院和日本研究中心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见证了日本研究在复旦大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为复旦大学成为国内日本研究的重镇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条:温润如玉,春风化雨 ——本科生心目中的好导师陈玉聃副教授
下一条:“一网统管与协同治理”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