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以诚,治学求真——郑冰岛副教授的教学科研之路
作者:管理员      发表于:2020年11月16日      阅读量:

37744

郑冰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她的研究关注中国国家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问题,主要围绕人口流动与户籍、农村土地制度,以及基础教育等领域进行公共政策评估研究,其成果发表在《社会学研究》、《开放时代》,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等国内外期刊,并获得教育部社科基金资助。她正进行的几项研究以教材改革为契机考察基础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问题。除了这些研究之外,郑冰岛在方法论领域,尤其是在以匹配和田野实验为基础的因果识别方法领域也积累了不少成果,她正撰写一部题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因果识别方法》的专著。郑冰岛长期担任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的编辑工作,并于2015年获评上海市晨光学者。

树人以诚

郑冰岛老师主要讲授各个阶段的研究方法,以及社会政策分析等课程。在教学工作中,她真诚对待学生,诚恳对待学问。她几乎每年都会大幅度更新教学大纲,既保持教学内容和阅读文献的高度前沿性,又及时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反馈进行调整。对于方法课的教学,她认真负责地进行演示练习,并在课后投入大量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进行延伸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并且熟练使用课程所学是她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她动了不少脑筋调整教学方法,也花了不少时间为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社会实践项目提供指导。许多学生反馈,这些研究方法在毕业后的工作和求学中切实“有用”,这让她感到极大的欣慰。

59115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郑冰岛老师始终抱有真诚之心。她教育学生要承认知识与研究的边界,勇于回答“我不知道”,并勇于在“不知道”的基础上去进行实践探索。她鼓励学生要自信,在信息丰富的时代,学习的资源和方式已经极为丰富,学生完全有足够好的基础可以去探索技术与知识的前沿,挑战既有结论和理论,甚至挑战权威。她鼓励学生“在做中学”,不畏惧困难,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敢于尝试,也要坚持将研究做到最深,把技能练到最熟。在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础上,她又非常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她常说,年轻人有试错的需求,也有试错的机会。她鼓励学生多去了解自己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无论这些兴趣和选择如何,郑冰岛总是尽其所能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她所指导的学生,有些从事着自己理想的工作,有些在声望颇高的机构继续深造,但共同之处是,他们都不仅获益于郑冰岛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也因其不变的支持而在困境中获得鼓励和安慰。

治学求真

郑冰岛老师的研究主要指向两个方向,即公共政策分析及政府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且这两个方向相互关联。从公共政策分析的角度,郑冰岛老师及其合作者在《复旦教育论坛》发表文章,探讨第八次教材改革对于学生政治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并在《人文》杂志发文,通过分析土地确权改革在全国的渐进式推广,考察农地产权对于农户劳动力配置的影响。这些公共政策分析研究,往往致力于在政府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方面验证理论假设,并提出政策建议。

555C1

郑冰岛老师的另一部分研究,则基于更为一般化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去探讨中国过去的治理经验与今天的治理问题。她与合作者在《开放时代》所发表的论文,探讨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如何塑造农村非农就业机会的分配。在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则讨论党员身份对于社会分层的影响。她在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的关于土改的文章,则通过原创性数据,考察土地改革中阶级身份及土地分配的决定因素问题,并强调“剥削”这一概念的关键作用。

这些研究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跨学科的问题意识,二是对于量化方法,尤其是因果识别方法的注重。基于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郑冰岛老师下一阶段的研究兴趣则更为明确和系统:即从公共政策评估的角度,考察政治宣传的因果效应。“求真”是郑冰岛老师做研究的准则。一方面,她常常对学生讲,中国研究要符合中国现实。有些时髦的理论可能足够有噱头,但是如果中国学者所讲的中国故事不能让我们自己相信,则毫无意义;另一方面,她谆谆告诫学生要尊重数据,尊重个案。理论有边界,文献可能过时,权威也可能出错,但数据和个案会告诉我们答案。研究的现实性和实证性就是郑冰岛老师所求的治学之“真”,这是她对学生的教诲,更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4BE8D


上一条:《复旦公共行政评论》征稿启事
下一条:0017,永远一起——00国政入学二十周年聚会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