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公共行政系博士生学术工作坊顺利举行
作者:管理员      发表于:2020年11月18日      阅读量:

公共行政系博士生午餐学术工作坊11月17日在文科楼615会议室举行。竺乾威、李瑞昌、周帆、扶松茂、顾丽梅、唐莉、郑冰岛、张平、李寅、周凌一、陈醒等老师参会,对学生汇报论文进行指导。公共行政系师生30余人参加了工作坊。

8BDBF

2020级行政管理博士研究生唐雲同学首先汇报其论文《主客观视角下的制度绩效、政治效能与政治信任》。该研究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对主客观维度的制度绩效及政治效能感如何交互影响政治信任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教师指导环节中,陈醒老师建议在论文中增加计量模型方程内容,以便更加清晰地展示相关研究变量与问题。郑冰岛老师建议论文应增加数据来源说明,对交互项的影响需要对主效应与交互效应谨慎诠释;对于有较强内生性的变量,建议考虑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竺乾威老师指出政治信任是个多层次结构概念,以最近学界讨论得较多的政治势能为例,竺老师提醒报告同学应对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清晰界定。周凌一老师认为该论文整体较为规范,但建议研究聚焦到一个研究视角,对模型中各变量的测度进行优化和调整,使得论文的推理部分更为扎实。李寅老师对论文题目中的主客观视角措辞进行润色,并建议报告人进一步诠释解释变量的构建。最后唐莉老师提出当前文章提出的政策建议内容过于宽泛、大而化之,应结合论文中的具体发现谨慎给出建议。

77518

工作坊的第二个汇报来自2019级公共政策博士研究生吴昭洋的研究《贫困户真的存在“等靠要”心理吗?—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户调查的证据》。吴昭洋同学从减贫实践中所产生的贫困户“等靠要”现象出发,针对该标签化的表述所可能混淆的深层次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进而提出研究待回答的3个问题:贫困户真的存在“等靠要”心理吗?哪些因素促成了这种心理的形成?有哪些政策措施可以采取?报告结束后,周帆老师首先基于自己的观察,举例说明了农村建档的贫困户类别不同,应做分类讨论。唐莉老师提出,研究应关注不同地区对贫困户的界定标准是否存在差异,建议将“等靠要”三个维度的回应与精准扶贫的政策进行对接。竺乾威老师进一步指出,文中实地调查的三个省份如果采取的贫困标准不同,也可能会导致贫困户对调查问题的回应不同。他督促汇报人结合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现实,进一步提炼文章的研究问题。李寅老师给出的建议是,研究不应纠结于贫困县的划分,从收入和贫困心理之间的关系入手可以更贴切研究的主题。李瑞昌老师建议,研究应明晰现实生活中扶贫政策对贫困村与贫困户的不同措施。张平老师提出,后续研究工作需要更细致地考虑反向因果问题,比如“等靠要”心理是因为享受了贫困政策才有,还是个体本身就有,可以采用因果识别方法具体讨论。

972CF

午餐学术工作坊最后在热烈掌声中结束。与会学生一致认为博士午餐工作坊不仅有益于同学之间的学术互动,更是同学与老师思想交流碰撞提高学术能力的良好契机。一些博士生表示希望未来院系多开展此类活动,期待下次参与,得到老师点评与帮助。

撰稿:杨德芳、潘虹

校稿:唐莉

上一条:复旦大学2020年第五期人文社科“跨学科对话”成功举行
下一条:《复旦公共行政评论》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