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1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开题报告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华美达大酒店会议室成功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山西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上海《解放日报》社和复旦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研究单位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全面规划之后,十九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在此背景下,本次会议旨在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理解,促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体系研究与国家治理体系研究的有机结合,推动我国政治学研究尤其是政党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学理支撑。

会议开幕式和开题报告会环节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李辉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熊易寒教授、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顾东辉教授以及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桑玉成教授先后进行开幕致辞,指出本次会议对于深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郭定平教授成功组织申报本课题并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予以肯定,希望本次会议能够通过积极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促进相关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

在开题报告会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研究”重大课题首席专家郭定平教授对课题的研究问题与基本构想进行了阐述。他从制度形成、结构过程、运行逻辑、制度效能、制度的普遍意义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研究问题,强调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把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放在政治科学中,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机结合,以解决目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的研究中长期存在的过于强调政治性研究而学术性不足的问题。特邀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周淑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齐卫平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张明军教授、南京大学王建华教授、山东大学方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柴宝勇教授、上海大学高立伟教授、复旦大学刘红凛教授、上海《解放日报》理论部王珍主任从分析框架、内在逻辑、具体研究设计等角度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第二单元“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内涵与外延”由郭定平教授主持。南开大学杨龙教授指出政党体制的改革的核心在于维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应关注合法性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层面,并提出提高政党治理效能就要进一步调整执政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周淑真教授通过厘清党的领导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含义,指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的主要部分,强调科学执政在当下的必要性。华东师范大学齐卫平教授提出应从观念到制度化的思路理解十八大后的党的领导制度的变化,并指出当前党的领导制度在定义上存在过于宽泛、在机制上存在职权矛盾的问题。华东政法大学张明军教授指出依法领导在领导制度体系中具有很高价值和重要地位,从理论和实践上厘清了当前对依法领导存在的理解误区。复旦大学陈明明教授比较了西方与中国的政府原理,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当前的中国问题意识在于中国如何回应世界。复旦大学刘红凛教授从理论逻辑提出执政是实现党领导的基本方式,并党的领导的政治性与执政性、整体性与差异性、全面性与重点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集体性与个体性六对关系进一步解释了党的领导的科学内涵。山东大学方雷教授指出党的全面领导的实现不仅存在于结构中,更在于从实践过程和规则中,党成为主体性的领导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内在逻辑”,由桑玉成教授主持。华东政法大学汪仕凯教授从中国国家建设的历史脉络回答了中国与西方的差别在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特殊性下人民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现从群众走向人民的发展过程,从而奠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周建勇教授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关系从党政分开到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变化,并以“党令到立法”和“党管干部”两个案例指出当前党政关系正走向全面的融合。南京大学王建华教授考察了历次党内会议的发展与演变,提出了党内会议体现了高度集中与高度民主、组织纪律与牺牲精神并存、会前沟通、会议决定与会后通报的特点。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黄天柱教授对统一战线与中国政党制度的内涵进行了剖析,认为尽管其在理论认识和制度设计上是明确和可行的,但在实践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党际领导关系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路径。上海外国语大学丁冬汉教授梳理了党的领导体制存在三个时期和三个体系,这体现出党领导体制的日益制度化和科学化,并反映出各自特殊的时代性。华东政法大学黄一玲教授从组织管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东北师范大学张松博士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重要文献为切入点,提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的理论方向。

会议第四单元“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治理效能”由陈明明教授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郇雷副教授主张从中国民族国家的历史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政治领导权威的现实逻辑理解“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西南交通大学王思琦副教授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威既来自于科层制也来自于领导人卡里斯玛型个人魅力。山西大学胡若雨副教授基于案例研究提出资源型城市基层党组织治理权威塑造的机制,讨论了其中的问题及其应对方式。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王中原博士基于农村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治理的机制和效能进行了分析。上海财经大学李亚丁博士以“大包干”政策过程为例,指出作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知识生产方式,调查研究在农村改革中具有获取新信息、形成新理念、达成新共识的作用,使得“大包干”政策得以最终定型。西华师范大学讲师肖雪涛针对我国人大地位弱化的现象,从党与人大的关系角度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方向。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张春满副研究员对转型中国的政治发展与美国的政治衰败进行了基于政党中心主义的比较分析。江苏师范大学那传林研究员比较了当代俄罗斯与中国的国家治理中政党建设的绩效,指出统一俄罗斯党的建设绩效落后于中国共产党。
最后,郭定平教授作闭幕致辞。他首先对疫情之中各位学者的积极参与表示了感谢,对参会学者的精彩发言与建设性讨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需要重视政治性与学术性的有机融合,注重统一理论的运用和内在逻辑的建构,鼓励学者积极交流,相互借鉴,期待看到更多更加理论化的研究成果。郭教授还对线上线下众多老师同学的积极参与表达了感谢。本次重大课题开题报告会暨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