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新加坡政府公务员高级研修班开班典礼顺利举办

发布者:刘可 发布时间:2025-04-10 浏览次数:13


Image

2025年4月8日上午,第七届新加坡政府公务员高级研修班开班典礼在复旦大学隆重举行,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复旦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卢丽安、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工作处副处长丁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潘伟杰、院长苏长和、副院长张骥、张平、汪仕凯、公共行政系主任李瑞昌、国际政治系主任郑宇,以及来自新加坡国防部、数码发展及新闻部、教育部、永续发展与环境部、财政部、企业发展局、统计局、陆路交通管理局、海事及港务管理局、民航局、国立研究基金会、警察保安指挥处、凯德投资等18名新加坡学员和来自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兄弟省市新闻、财政、海关、社会保险服务中心、驻沪团工委等12名中学员共同参与。开班典礼由国务学院副院长张主持。

复旦大学副校长 陈志敏

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志敏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中新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传统。他指出,今年是中新两国建交35周年,两国始终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教育合作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当前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加强中新双边对话与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构建多元民族共同体、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具备广阔的合作空间,为维护多边体系与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不同以往的全球新体系奠定基础。在介绍校庆筹备工作时,他表示,作为中国顶尖高等学府之一,复旦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20周年校庆,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包括学术论坛、文化展览、校友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庆祝安排。他热情邀请新加坡各界人士届时莅临复旦,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展新方与复旦大学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书写中新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苏长和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在发言中首先向来自两国的学员们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新加坡教育部及新中教育基金会长久以来的鼎力支持致以衷心感谢。苏长和院长指出,该项目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中新教育合作与治理经验分享的重要平台,有效落实了两国领导人关于建立全方位高质量前瞻性伙伴关系的战略共识,推动了两国在公共治理领域的深度互鉴。他强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始终将研修班建设作为学院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支点,依托学院在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优势资源,精心打造了包含理论研讨、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在内的特色课程体系。未来,学院将进一步优化培训方案,创新教学方法,推动研修班向更高水平发展,使其持续发挥中新公务员交流的桥梁作用,为深化两国人文交流和治理能力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  张平


新方学员代表、新加坡教育部李威颖

新加坡教育部的李威颖作为新方学员代表发言,她提到当前新中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此次研修班是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深化全方位合作的具体实践。她期待学员们不仅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更要以研修班为纽带,积极搭建两国人文交流与人才合作的桥梁。通过深入研讨和实地考察,新方学员将全面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与中国同仁建立深厚友谊,为推动新中关系迈向更高水平贡献力量,共同书写新中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中方学员代表、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常俊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的常俊作为中方学员代表发言,他首先赞扬了新加坡在公共治理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成功实践,强调本次研修班是落实中新两国领导人关于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共识的重要举措,为双方公务员搭建了互学互鉴的高端平台。他表示,中新两国是亲密友好的战略伙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不断深化。作为中方学员,他期待与新加坡同仁们深入交流治国理政经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典礼现场播放了复旦大学政治学建立100周年纪念视频,生动展现了学科百年积淀与时代使命,为学员们留下深刻印象,活动在热烈融洽的氛围中圆满落幕。本届研修班的举办,不仅延续了中新两国在人才培养与治理创新领域的深度合作,更彰显了复旦大学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文明互鉴的担当。未来两周的研修中,学员们将围绕丰富的议题展开学习交流,共同书写中新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新加坡政府公务员高级研修班是在中新两国政府关于公务员培训合作框架下设立的重要项目。该项目由国务院和教育部统筹指导,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具体组织实施。自2016年项目启动以来,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已连续成功举办六期研修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该项目充分发挥复旦大学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学科优势,紧密结合中新两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实际需求,着力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中新人文交流品牌项目。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和多元化的交流活动,研修班不仅促进了中新、沪新在治理经验方面的互学互鉴,更为推动两国在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持续将两国友好关系转化为丰硕坚实的合作成果。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