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成立于2000年11月21日。学院前身为1923年建立的复旦大学政治学系。1964年,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国际政治系,成为新中国最早设立的三个国际政治系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国际政治系改组为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院目前拥有政治学(A+)和公共管理(A)两个国家A类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

学院秉承“卓越为公”的院训,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育人战略,培养新时代具有全球视野、国家意识和专业才能的各领域领军人才。学院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科研产出和学术水平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截止20249月学院现有教工87人,专职教师74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教授41人,副教授 18人,讲师 15人,行政管理人员13人(含管理职员)

学院下设国际政治系、政治学系、公共行政系和外交学系,是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MPA)和国际事务专业学位硕士(MIA)首批培养机构之一。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际关系、政治学理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上海市智库2个,国家网信办和教育部共建的网络安全和治理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参与者)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其中自设博士点2个)、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公共管理硕士、国际事务硕士)、本科专业3个。

学院作为国家“双一流”学科和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单位,注重学科建设与教书育人相统一、科研与教学并发展。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25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以及省部级、基地建设项目127项,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8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3项。学院创办的《复旦政治学评论》、《复旦国际关系评论》、《复旦公共行政评论》、《复旦城市治理评论》、《宗教与美国社会》等五本集刊(均为书代刊)被列入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来源集刊,另外还编有《复旦政治哲学评论》、《复旦全球治理评论》集刊以及英文刊物《中国政治学评论》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学院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理念,注重学生的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综合培养。学院设计灵活选课机制、深化经典阅读课程。学院设计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政府机构实习、国际组织实习以及参与青年民间外交等方式,提升内政和外政实践能力。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学生自主创立的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YICGG)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YICMG)及其附属活动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生活动。

近年来,学院与牛津大学、巴黎政治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博可尼大学、日内瓦大学、隆德大学、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庆应大学、延世大学等40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广泛的学者、学生、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同时,为了拓展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交流,学院首倡建立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盟(USPIR,一带一路国家近30家政治学、公共管理、国际关系学院加入联盟)。学院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格局业已形成,每年出境交流学生高达300余人次。学院积极投身于国际化的教学实践,开设全英文授课“国际政治”博士项目、复旦大学-巴黎政治大学国际政治国际事务中的欧洲与亚洲双学位硕士项目“中国政治与外交”与“国际公共政策”硕士项目,率先建设“国际组织人才(国际发展方向)”学程,形成覆盖本硕博全阶段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项目的留学生规模已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