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在学生中营造积极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4月24日,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举行学生校园安全教育专题研讨。复旦大学保卫处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王璟、沪东高校派出所警官朱尊昊到会指导。
学院相关负责老师首先感谢保卫处和沪东高校派出所一直以来为学院师生安全保驾护航。当前,学院学生工作稳步推进,持续追求创新突破。在力求实现更高目标的过程中,学院着力强化辅导员队伍的核心职责,始终秉持“安全重于泰山”的理念,扎实筑牢校园安全教育的根基。本研各年级多次召开以国防安全、消防安全、反诈宣传为主题的班会,促进安全知识入脑入心。本次专题研讨会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通过邀请部门同志集中讲授、组织辅导员分享案例的方式,给大家敲敲警钟,起到教育警示作用,助力学工队伍加强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筑牢校园安全稳定底线。
会上,孙磊、唐林焕和刘宇龙三位辅导员结合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分享了自身工作经验和工作体会,并就如何更好开展校园安全教育工作、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提问交流。

孙磊:“电信诈骗受害者不分学历、不分年龄”

孙磊老师分享了身边的诈骗案例,并作出分析,强调对学生而言,诈骗团伙可能会利用同学学业压力大、抗风险能力不足、社会经验比较少等弱点,使同学蒙受重大损失。“不轻信、不透露、多核实”是防范电信诈骗的重要手段。建议同学们平时牢记学校保卫处、属地警方的联系方式,此外,一旦遭遇诈骗遭受经济损失,也可以直接拨打110报警。
唐林焕:“警惕不法分子利用急切情绪麻痹心理防线”

唐林焕老师以班级两名同学先后因购买演唱会门票而上当受骗的事件为例,提醒同学们警惕不法分子的“糖衣炮弹”。学生A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求购演唱会门票,通过诈骗分子提供的链接付款后发现平台上没有显示订单记录。客服以“异地财产冻结”为由,表示愿意给学生退款,然而经多次沟通杳无音讯。最后该客服彻底失联,账户也被封禁,钱款不知所踪。
学生B同样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与无资质的个人商家交易,商家声称手中的是“内部票”,不能通过平台交易,要求学生私下转账并附上订单信息。由于官方平台的演唱会门票业已售罄,该生轻信对方的说辞,汇款后立即被拉黑,损失近3000元。
唐林焕总结了两位同学的受骗经历,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演唱会门票的稀缺性,和学生“追星”的急切心情,让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上钩”,轻易骗取了大量钱财。经过与两位同学的谈心谈话,学生坦言,没有想到此类事件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关键的问题是诈骗手段是否与受害者本人的利益切身相关。
刘宇龙:“每位同学都有可能成为电信诈骗的下一个受害者”

刘宇龙老师班上同样有一位同学因购买演唱会门票而遭遇诈骗。他感慨道,就在学生被骗的前两天,辅导员刚刚在班级群里转发沪东所的推送,推送内容正是大学生购买演唱会门票被骗的案例警示。对于辅导员的提醒,学生未必没有听进去,但只觉得事情发生离自身太遥远,“如果是自己肯定不会上当受骗”。这种麻痹大意的心理正是下一步开展校园安全教育工作需要预防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电信诈骗的下一个受害者,因此更需要时时留心留意。
最后,王璟老师、朱尊昊警官分别对辅导员们的发言和提问进行总结、点评和指导。王璟老师首先对学院辅导员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表示辅导员队伍处在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的第一线,任务重、压力大,面对发生在身边的真实诈骗案件,学院辅导员反映及时、处置得当,配合相关部门高效完成了工作。随后,王璟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学校发生侵财类案件的总体情况。本科生基数大,且社会经验较少,容易受到诱惑和欺骗;研究生由于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往往更容易发生高金额诈骗事件。大学生群体上当受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法分子投其所好,先给予一点“甜头”,让受害者越陷越深,掉入其精心设计的圈套。针对多发的演唱会购票被骗事件,王老师提醒同学们,最好的防范方式就是通过官方渠道购票,支付时绝对不能脱离官方平台。

朱尊昊警官坦言,在大学生群体中,最普遍的案件类型就是电信网络诈骗,其中又以游戏交易、虚假补贴、冒充他人、网络购物、刷单返利等“套路”最为显著。朱警官向大家依次介绍了上述几种常见的诈骗案件类型,通过分析每类案件的基本情况、作案方式、受骗人群、辅以真实的案例分享,总结出电诈案件的基本规律。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骗子往往都非常善于包装自己,通过建立虚假账号、伪造官方文件等层出不穷的新奇形式,一步步让受害者深陷其中。电信网络诈骗的金额难以追回的根本原因,是不法分子不会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而是通过“卡农”非法购取大量银行卡,进行钱款的多次转手。即便抓到嫌疑人,诈骗款也早已迅速被不法分子消化。因此,请同学们不要怀有侥幸心理,远离“甜蜜的陷阱”。

在分享的最后,王老师和朱警官郑重提醒同学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谨慎处理个人信息。未来,学院将进一步筑牢校园安全底线意识,不断拓宽完善安全教育工作体系,扣好系紧反诈“安全带”,共建共创共享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