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书讯 |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第34辑《全球安全与国际秩序多样性的理论化》出版

发布者:刘可 发布时间:2025-02-24 浏览次数:10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第34辑

全球安全与国际秩序多样性的理论化

本期主编:殷之光


Image     

 编前语 

在当前世界的剧烈变迁下,中国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性文件》。文件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基础,强调“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这一构想呼吁真正回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上,提倡构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求同存异的国际秩序。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希望推进对整体性的安全、合作、发展等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对既有国际关系理论、国家建设理论、发展与现代化理论的批判性、跨学科及建设性思考。

这种实现“持久和平与发展”的理想,需要建立在以真正平等多边的“文明互鉴”基础上。对于国际关系学界而言,“文明互鉴”一方面需要我们在知识上打破理论的单一性,将人类政治实践的复杂性,认识论的多样性重新引入到国际关系研究的视野中。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这个广域的、长时段的视野下,重新思考中国的本体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描绘理想中的世界性秩序图景。

中华文明的本质是建立在多元一体基础上的齐物平等秩序观。与西方二元对立、物种竞争求得生存的丛林自然秩序观不同,中华文明对自然秩序的认识强调不同性质事物相生相克,最终作为一个整体而和谐共存。在这种自然秩序观之下,中华文明构想了一种真正的多样性秩序。在这其中,族群、文化、甚至物种的多样性,是确保世界秩序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谋求一个齐物平等而非霸权竞争的世界秩序,是中华文明最基本的未来想象。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需要将这种普遍秩序想象的根本差异突出强调出来。西方中心给世界传递了一套“强权争霸和霸权更替是一种必然”的历史逻辑,这对“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叙事造成掣肘。

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复旦国际关系评论》本辑以“全球安全与国际秩序多样性的理论化”为主题征稿。本辑重点探讨的议题包括:在广域、长时段的视野下,通过跨学科、跨区域、跨文化的方法,对人类,特别是广大亚非拉世界,在消弭冲突、互助共存、合作发展、共赢共治、谋求安全等诸多方面的实践探索、理论资源以及空间秩序理想进行深入地探索。在选取的文章中,有对欧美国际秩序及其机制的反思,也有对非欧美国家外交实践的分析。同时,也收录了现有国际关系理论较少关注的“非正式”领域,特别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同人群、社团、个人的经济、文化互动,理解在这种“微观”的流动过程中,空间的共享、群体的互助等实践的形成,及其对不同人群世界观的影响,并探索其背后的理论潜力。


Image     

 本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