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书讯 | 刘建军、陈周旺、汪仕凯主编《政治逻辑》出版

发布者:刘可 发布时间:2022-10-14 浏览次数:31


政治逻辑——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

刘建军 陈周旺 汪仕凯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9月版


  主编简介              

             

刘 建 军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代表性著作有《单位中国》《社区中国》《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居民自治指导手册》《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等。


微信图片_20221013084829 拷贝副本.jpg

陈 周 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政治学系教授


主要研究国家理论与基层政治,先后出版《正义之善》《社区中的国家》《工人政治》(合著)等著作。


微信图片_20221013084850 拷贝.jpg

汪 仕 凯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兴趣为现代国家建构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历史政治学等。代表性著作有《阶级与公民之间的政治》《工人政治》(合著)等。


 编者介绍             

            


罗  峰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校务委员会委员、教育长,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等。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政党政治、社区公共治理等;上海领军人才、上海社科新人和上海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课题10项,先后7次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2项;著作有《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社会的力量》等4部,在《政治学研究》《学术月刊》《复旦学报》《中国行政管理》等C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有1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有多项决策咨询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本书第四章“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作者。


汪 仲 启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上海市委办公厅“1+6”课题评估小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府与政治、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曾任《社会科学报》首席记者,记者部主任,连续五年参与全国“两会”报道。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课题10项。主要研究成果有:《实践民主:当代中国民主发展的历史与逻辑》(专著);《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合著)《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合著)《党的全面领导与国家治理》(合著);《百年大党正青春》(主编)《走向现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副主编);在《学术月刊》《中国行政管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探索与争鸣》《复旦政治学评论》等权威与核心期刊及重要理论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本书第六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者。


李 威 利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兼任复旦大学党建理论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上海市“两新”组织党建研究基地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政党、列宁思想研究、机关党建、国企党建、两新党建、社区党建、乡镇党建、党的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等。出版专著《城市基层党建指导手册》、《协商之治:三会制度与基层民主》、《联动的力量:基层治理创新》等。代表论文有:《新单位制: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结构中的节点政治》。本书第八章“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作者。


熊 易 寒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主要研究兴趣为政治社会学和比较政治学,近期主要关注城市化、中产阶级、社会治理和族群冲突,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社会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行政管理》、《开放时代》、《社会》、《读书》、China Quarterly、Security Studies、Citizenship Studies、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和省部级项目11项,著有《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中文版2010年;日文版2018年)、《你中产了吗》(2015年)、《平衡木上的中国》(2016年),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首届“实践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最佳专著奖”。本书第九章“国家与社会共生”作者。


张 树 平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上海政治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古典政治学、中国政府与政治,当前学术兴趣主要集中于历史政治学研究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上海哲社项目两项,撰有《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生成研究》(独著)、《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合著)、《政府体制改革的实与新:上海探索与实践》(合著)等学术著作,长期参与《中国政治发展进程》年度报告的编撰工作,另在《政治学研究》、《学术月刊》、《天津社会科学》、《人文杂志》、《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学术期刊和报纸发表论文、文章多篇。本书第十章“意识形态领导权”作者。


郝 诗 楠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view编辑部主任、上海市政治学会副秘书长、民盟上海市委理论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统一战线研究会基础理论研究上海基地研究员。

2015年入选上海市“晨光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以及上海市哲社规划青年项目各1项;在中英文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本书第十一章“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者。


肖 存 良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副秘书长,上海市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员等。

研究方向:政党政治、中共党史、统一战线。在《学术月刊》《中共党史研究》《江苏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代表性著作:《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以统一战线为视角》《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研究》《平衡与优化:人民政协与政治体系研究》。曾获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等奖项。本书第十二章“协商团结的政治”作者。


李  辉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上海市监委第一届特约监察员,全国廉政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兴趣为当代中国的权力监督与廉政建设、政治腐败的国际比较、职务犯罪的大数据分析等。在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世界经济与政治》,《公共行政评论》、《中国行政管理》、《社会》、《开放时代》、Security Studies,Democratization,Moder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Problems of Post -Communism, Policy and Society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著有《腐败、政绩与政企关系》(2011)、《当代中国反腐败制度研究》(2013)、《国外腐败问题研究:历史、现状与方法》(2019)。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党和国家权力监督理论体系与制度创新研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入选复旦大学卓学计划,获得2019 年“上海社科新人”称号。本书第十三章“自我革命的政治”作者。


 陈  尧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上海政治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理事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宣讲市委讲师团成员、党史学习教育市委讲师团成员。

主要研究兴趣为比较民主化、中国政府与政治、城市基层治理。曾主持国家和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等多项。已经出版个人专著《民主的要义》、《新兴民主国家的民主巩固》、《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等5部,译著《参与和民主理论》、《现代化的政治》、《政治过程》等4部,另参与著、译作等10多部。在《政治学研究》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在《求是》、《人民日报》等发表理论文章多篇。著作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社科新人”、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等称号或奖励。本书第十四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者。


张  骥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外交学系主任,复旦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法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高级研修计划”特邀专家,中国欧洲学会理事,入选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浦江人才、复旦大学卓学优秀人才等,《欧洲研究》等评审专家,《法国研究》等编委。

研究领域涵盖外交学、国家安全、中国外交、法国及欧盟外交、中外人文交流等。著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法关系》《欧洲化的双向运动——法国与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世界主要国家国家安全委员会》,主编“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丛书”。本书第十五章“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


申 剑 敏

复旦大学政治学专业本科、硕士,管理学博士,2013年入职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国家治理、行政组织、城市政治和区域合作等研究,在《南京社会科学》、《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2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部。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本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主持完成校级课题1项。两次获评毕业论文优秀指导老师,开设《政府与社会发展》、《市政学》、《比较政治制度》、《公共管理前沿专题》等课程。本书第七章“国家治理现代化”作者。


张  兰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基层政治、比较政治,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参与编写多本著作,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相关学术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本书第九章“国家与社会共生”作者。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壮阔的实践。因为这一实践有三重背景:一是没有中断的超长历史和文明体系,二是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型社会,三是拥有广阔地域的超大型国家。在没有现代化对象可以模仿、没有现代化道路可以借鉴、没有现代化模式可以复制的宏伟大业中,中国打开了现代化的新出口。以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为总体研究对象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是价值论、宗旨论、形态论、制度论、动力论和目标论的统一与整合。本书希冀通过知识化的努力、原理性的提炼、体系性的构建为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学界呈现出一个别开生面的理论画面。



     

目    录


序言/1

写作说明/1

本书编者/1

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的面貌与特色/1

第一节 来源与生成/1

第二节 对象与体系/14

第三节 根基与构造/33

第四节 方法与地位/56

第二章  政治是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基本形式/66

第一节 政治:至善生活/66

第二节 市民社会:政治解放的幻象/72

第三节 新时代通过政治创造美好生活/82

第三章  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99

第一节 有机统一是个历史唯物主义概念/99

第二节 有机统一政治观的发展/10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是有机统一政治的根基/111

第四节 有机统一政治的耦合结构/118

第五节 不断发展的有机统一政治/124

第四章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30

第一节 新型政党的诞生与锻造/130

第二节 新型政党及其制度体系的特征/140

第三节 党全面领导的逻辑/166

第五章  人民民主/191

第一节 现代政治孕育人民民主/191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凝聚人民/197

第三节 人民规定国家/202

第四节 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206

第五节 推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213

第六章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8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模式/218

第二节 政党主导的法治国家建设路径/231

第三节 有机统一的法治国家实践机制/244

第七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263

第一节 国家治理的理论解读/263

第二节 追寻治理型国家/276

第三节 从内敛型国家建设到开放型国家建设/285

第四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国家能力建设/291

第八章  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301

第一节 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30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311

第三节 社会主义资源配置方式/320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326

第九章  国家与社会共生/336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的共生基础/336

第二节 国家与社会的共生逻辑/351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的共生机制/366

第十章  意识形态领导权/379

第一节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领导权/37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38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武器/391

第四节 民族复兴的思想基础/400

第十一章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418

第一节 党、人民、国家的军队/418

第二节 政治建军/424

第三节 强军战略/431

第十二章  协商团结的政治/440

第一节 政治建设/440

第二节 政治合力/449

第三节 统一战线/455

第十三章  自我革命的政治/466

第一节 党政合一与党政分工:权力监督的政治逻辑/467

第二节 保驾护航与回归本位:反腐败斗争的政治逻辑/472

第三节 政治规矩与自我监督:依规治党的政治逻辑/480

第十四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90

第一节 民族团结/490

第二节 国家统一/498

第三节 小康社会/505

第四节 中国道路/511

第十五章  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522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范畴的演进/523

第二节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有机统一/525

第三节 主权国家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530

第四节 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537


     


 写作说明


            

开宗明义,本书不是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分析,也不是对当代中国政治体系与政治制度的研究,而是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研究对象,从中提取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命题与基本原理。同理,本书不是致力于单一层面的研究范围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而是致力于政治知识体系的突破与贡献。一言以蔽之,本书可以说是继复旦大学前辈学者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这一学科体系之后,复旦政治学同仁面对中国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新时代交出的一份答卷。我们希冀通过这一知识化的努力、原理性的提炼、体系性的构建为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学界呈现出一个别开生面的理论画面。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壮阔的实践。因为这一实践的展开有其三个方面的背景:一是没有中断的超长历史和文明体系,二是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型社会,三是拥有广阔地域的超大型国家。在以上三重背景相互重叠和相互交织的国家或文明体中推进现代化建设,可以说亘古未有。更为重要的是,以上三重背景又同中国与世界的交织、社会主义世界的起伏跌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等重大变革叠加在一起,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展开增加了难以估量的复杂性。但是,中国就是在这一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没有现代化对象可以模仿、没有现代化道路可以借鉴、没有现代化模式可以复制的宏伟大业中,中国打开了现代化的新出口。这正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的魅力之所在,更是当代社会主义政治学魅力之所在。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模式的现代化实践为什么能超越传统和超越西方呢?中国人为什么能够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打开崭新的、且让一直居住在现代化大厦顶端的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出口呢?

本书就是在直接面对以上疑问的基础上,萌发了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这一知识体系的冲动。因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果首先得益于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制度和治理模式。政治起到了现代化发动机的作用,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聚合民心、凝聚能量的引擎。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理论、价值和道路,规定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轴线。正是沿着这一轴线,以人民为中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治理的宗旨。于是,本书提出了“政治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形式”这一初心性、宗旨性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的背后包含着我们重新定义政治的知识化努力,即政治不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也不是多种政治力量的同台竞争和尔虞我诈,更不是资本保持其垄断地位的护身符,政治的初心和宗旨在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创造。正如经济不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是“经世济民”,文化不是凸显优势地位的霸权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共生,也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知识和文明的贡献不仅在于数量的增加,更在于标准的确立。达此目标的路径就是重新定义世界,重新确立标准,重新为自然、社会与政治“立法”。基于此,我们提炼出了实现美好生活的形态和主体,即有机统一的政治形态和不忘初心、回归初心的行动者。故本书贯通性、统领性、纲领性的命题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机统一的政治的背后实际上说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形态是一种政治合成、一种政治创造、一种政治发明,更是一种新型的政治文明。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政党是当代中国通向现代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政治行动者。中国共产党不是西方政治学理论视野中的政党,她与竞争性、对抗性体系中的政党完全不同,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先进政治力量,这就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近代遭遇铸就了中国依靠坚强正确的领导求取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政治基因。如果说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本书统领性的命题,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本书最核心的命题。因此,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就不是像西方政治学那样去测算选举胜利的概率、去绞尽脑汁地搜寻选区划分的技巧与策略、去关注竞选胜利之后的职位分配,而是聚焦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实现。正是沿着这一思路,我们承担起了重新定义民主的使命。即民主不是华丽政治剧场的表演,也不是对抗性政治体系中的相互否决,更不是资本逻辑统驭下的权力分享和权力分配,民主是“民意连续性的表达与实现”。连续性、不间断的表达民意和实现民意的过程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在这样的政治逻辑的世界中,本书就完成了重新定义政治和重新定义民主的任务。政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这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政治呈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的外化成果,更是社会主义目标的最终落实。政通人和的前提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人民当家作主,国泰民安的前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就成为政治的初心要义。这正是本书试图构建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体系的原点。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如下十四个重大政治命题,它们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基本体系和基本原理:


1. 政治是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基本形式;

2.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形态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4. 人民规定国家制度,国家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追求政治性与规范性相统一;

6.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总体目标;

7.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8. 国家与社会是共生关系;

9.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武器;

10.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

11. 协商与团结是中国政治运作的基本机制;

12.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

13. 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与共同目标;

1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


以上十四个命题的逻辑组合和逻辑推演而成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体系,是价值论、宗旨论、形态论、制度论、动力论和目标论的统一与整合。当代中国政治学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主义是主导当代中国政治的“大道”。所谓政治逻辑,指的就是政治的本根、政治的灵魂、政治的道理。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族复兴、美好生活、共同富裕、消灭贫困等,均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大道的展示。资本主义政治学宣扬的合法性旗帜,背后是追逐权力、分享权力的“术”;社会主义政治学宣扬的人民政权与人民民主,是展示社会主义精神的“道”。西方人说的民主和平论、霸权稳定论、集体安全论就是“术”,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道”。政治之术的背后是力量与计谋的组合,政治之道的背后是价值和情感的彰显。所以,本书的价值基点就是社会主义,目标是揭示社会主义政治之本根,即社会主义政治逻辑。政治是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基本形式,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宗旨。这既是对分配论、制衡论、对抗论政治观的超越与否定,也是回归政治之本意、重新为政治注入灵魂与关怀的使命与追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形态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机统一的政治形态包含两条:一是有机性,二是统一性。有机性展示了政治机体的唇齿相依,统一性展示了政治能量的聚合与投放。有机统一是中国合一文化、整体性思维在政治形态中的落实与展现。那么,这一有机统一的政治形态是如何运转的呢?这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担负着完全不同于竞争性、对抗性政治体系中政党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不是居于权力之家,而是居于人民之家。当代中国政治体系不是为纳税人服务,而是为人民服务,换言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不是按照资本的逻辑在运转,而是按照人民当家作主的逻辑在运转。依法治国是中国步入现代国家的重要表征,是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治理形态。这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的三个重大命题:第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第二,人民规定国家制度,国家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追求政治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由此可见,当代中国政治体系包含着完全不同于西方政治学和其他文明体系中的新型范式,因为它不是在神与人、国家与社会、集体与个人、自我与他者的对立逻辑和区隔逻辑中构建起来的,而是在有机统一、关联主义和良性互动的逻辑中生成的。以“分”彰显众意是西方政治的逻辑,以“合”汇聚民心是中国政治的逻辑。这就是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序言中所说的:西方当务于“力”的战争,中国常务于“情”的融合。在“分”的格局中必然要靠强力去获取和巩固优势地位,在“合”的体系中必然要靠民心、民意的支持与养育去追求整体性的安康与幸福。有机统一、关联主义和良性互动的逻辑得益于中国文化的滋养,得益于当代中国现代化成果的巩固,也得益于人民的认同与支持,更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之规律的把握。


沿着价值论、宗旨论、形态论的步伐,本书提出了落实社会主义原则与精神、保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保障和制度体系。这就是如下五个重大命题的出场:

第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总体目标;

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第三,国家与社会是共生关系;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武器;

第五,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


当然,任何国家的政治发展都不是平坦的,任何国家的政治体系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便跃然纸上,那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动力何在?这也是本书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重要体现,那就是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动力原理的呈现。基于此,本书提出了协商与团结是中国政治运作的基本机制、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这两个命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代中国拥有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原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动力机制。任何政治都是有其目标指向的,正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最终指向共产主义和自由人的联合体一样,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的目标指向则是通过如下两个命题体现出来的:第一,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与共同目标;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不是纯粹文本的产物,而是在历史与现实、文本与实践、中国与世界、范式与经验这四重维度的相互贯通中,去发现和揭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原理。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现实对历史的超越中逐渐落实下来的,它既包含着历史的惯性,也拥有超越和突破的品格。第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是在文本与实践的相互结合、相互参照、相互修正过程中落实下来的。政治领袖的文本规定了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的基本原则,中国波澜壮阔的实践又不断催生着政治文本和政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第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不是像古代中国政治那样具有相对锁定的发展空间,它从立国的那一刻起,就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本书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作为揭示和发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原理的一条重要轴线,并且将它贯穿始终。第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实现了对诸多理论范式的突破甚至否定。许多被西方政治学奉为圭臬的范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失去了它以往的傲慢与自负。本书就是沐浴在超越西方政治学范式这一地平线之上闪耀着的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光芒之中。

本书是集体合作而成的成果。本书所有编写人员都是从复旦大学政治学这个家园中走出来的,他们汲取了复旦大学政治学的智慧与灵感,与复旦大学政治学有着永远不能隔断的血肉联系。复旦大学政治学既有精彩而绚丽的发展历程,也有崇高而光荣的使命。因此,本书编写者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和集体。作为主编之一,我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艰苦探索。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探索和思考还是初步的。我们希望我们的努力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贡献绵薄之力,我们也希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能够为人类政治知识体系添砖加瓦,使之成为人类政治知识世界中一颗耀眼的星辰,为人类探究政治现象的奥秘、分析政治现象的本质、揭示政治现象背后的规律提供智慧和启迪。因为在全球化时代,重新发现社会主义政治,重新彰显社会主义政治,重新提炼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原理,乃是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灿烂曙光和耀眼航标。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人民出版社提供的鼎力支持。正是因为学院把本书列入学院发展规划,才促成了本书实质性的启动与撰写。正是因为上海人民出版社领导和编辑锲而不舍的督促,才促生了本书的面世。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同仁李瑞昌教授、唐亚林教授、苏长和教授在本书撰写过程中贡献了很多真知灼见。尤其要感谢我院陈明明教授在百忙之中拨冗为本书作序,他撰写的精彩序言为本书增色良多。我院政治学系博士生夏蒙同学承担了很多联络性、服务性以及文字加工工作,费力劳神。在此一并致谢。

欢迎所有人对本书提出批评与建议。您的批评与建议是我们反思的动力,也是我们将来修订本书的重要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