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 舸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3级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生,2013年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毕业;
现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
研究方向为党的领导体制、国企党建、世界政党比较;主持过多项国家级课题;在《社会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复旦学报》、《开放时代》、《社会》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向中央提交过多份内参报告,获得过多位政治局常委批示。
木铎之心,素履之往
2003年的夏天,青年的梦想与青春的昂扬就像头顶的太阳,闪耀着光与热。和大多数参加高考的学生一样,强舸希望修读经济学类的专业,同时,从小到大对复旦大学的莫名情愫也使得他想要来复旦读书。“大概是有一些命中注定”,他笑着说。那时,复旦在陕西省并没有经济学专业的录取名额,为圆梦复旦,强舸便填报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于是,阴差阳错,又恰如其分,强舸走进复旦的百年星空,成为了国务学院明明星域的一刻灿然星辰。
但是,路漫漫其修远,总有山重水复令人迷茫,也有沉舟侧畔磨砺心志。对于强舸而言,一度并不好看的成绩和未曾理解的政治学旨趣成为了他求学路上的第一道困难。为此,强舸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投身专业的学习。在“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时而起,至“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时而归,充分利用课余的碎片化时间,在求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笃行不倦。古人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后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大致如此。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宛如从隙中窥月到庭中望月,伴随着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强舸也逐渐发现了政治学科的魅力。当他用政治学的眼光审视时代的发展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强舸体悟到几分与时偕行的快乐与满足。有这几分快乐与满足的支持,他在学术研究之路上行稳至远,穿花拂叶。有时踏着荆棘,也不觉痛苦,有时有泪可挥,却不觉悲凉。回望进入国务学院的“偶然”,似乎一切都带着命运安排的必然。柳暗花明后,是风清云淡,繁花似锦,如玉亦如歌。
回忆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时,强舸对一二·九歌会记忆犹新。“虽然同学们为了赢得比赛努力排练、辛勤付出,还是连续三次都没能拔得头筹,我有些遗憾。但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争取一个目标,那过程中挥洒的汗水,那汗水背后的集体精神与关怀,都令我印象深刻。” 快乐固然兴奋,遗憾又何尝不美丽?愿我们的生命中都有够多的云翳,来铺就一个美丽的黄昏。
当被问及如何理解国务学院的精神时,强舸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概括。“我的许多老师、同学、学弟学妹,在走出校园后进入了各行各业。但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公共服务,进入外企工作,抑或是自己创业,他们都追求创造不一样的东西,希望开拓不一样的事业,我觉得这就是国务学院教给他们的开拓探索精神。国务人不是在一条已经严密规划好的路线上行进,而是随心所向,乐于体验不一样的世界与人生。”心之所向,则素履以往,无忧亦无惧。
助学支教,涅槃重生
在大学期间,强舸热心公益,曾多次参与勤工助学中心的助学和支教活动。在强舸看来,“助学与支教有三个层面的意义。首先,通过支教确实有可能改变一些人的命运。尽管支教不能直接扭转他们的人生,但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知识,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心仪的成果,过上想要的生活。他们在改变自己人生的同时,也尽到对家庭,甚至国家的责任。其次,哪怕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助学支教也能为他们提供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而作为支教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暑假同样意义非凡。”
然而,在本科毕业后一次前往西藏的途中,意外却发生了。强舸乘坐的汽车遭遇了车祸,他本人也受伤严重。“肯定是有打击的,一方面是身体上的挑战,我的韧带断了,再接上,半月板断了,再取掉,光双腿大概就做了四五次手术;另一方面是生活上的挑战,由于我长期住院休养,生活和学习与校园脱节,不得不重新适应,努力跟上学校的进度。” 强舸坦言,这些都给他带来了不小的负面情绪。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那段时光,如今回顾,全付轻叹与微笑,而从病床到校园,不可不谓是百转千回,砥砺前行。“首先,我必须重拾学习与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在日月光华BBS上看到有人说自己一个礼拜能读1000页文献,就给自己定下每周读1500页文献的目标,并一直坚持了下来。后来,我平均一个礼拜,仅学术书籍就能读1500-2000页。对当时的我来说,阅读不仅为我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的心境,帮助我从负面情绪中剥离出来,更好地面对生活与治疗。” 谈及那些日子,强舸的眼中流露出些许感动,或许有对书本“晨昏忧乐每相亲”的感动,也有对那个潜心笃志、坚韧不弃的青年的感动。
“康复后,我回到校园,更加热爱运动。我开始练习长跑、游泳、自行车,以及铁人三项,参与各种体育比赛,那时候一周可能会在南区操场跑5次10公里,还要游两三次泳。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和自行车协会的朋友们去周边省市进行长途骑行,这些都让我很开心。” 经历过生死一线,更见生命的博大与脆弱,更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深刻内涵,也更能心怀感恩,从容踏步,走向一个成熟而大写的人。
踔厉风发,笃行不怠
强舸的求学道路上,父母和老师给予了他无限关怀、莫大帮助。
源自父母,百舸争流,奋楫踏浪成为他的情怀。“我的父母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高原农作物研究,曾经我问父亲,为何大学毕业后选择去生活和科研条件都十分艰苦的西藏地区从事农业科研。父亲说,正是因为西藏落后的情况,自己更觉应承担起这份责任。而高原作物研究领域的相对空白也同样使他们能施展拳脚,实现了人生价值。”受父母的影响下,也是出于对党政和学术的兴趣,强舸选择进入中央党校党建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从我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我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党建研究却相对薄弱,在这一方面我可以为国家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将个人与国家联系,将小我与大我结合,由此,胸怀灵宇,心有踔厉。
师恩熏陶,知行合一,履践致远是他的人生底色。强舸回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林尚立,饱含崇敬。“林老师告诉我们搞政治学不是搞政治。政治学更多的是从学术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政治,而非茶余饭后的闲谈,更非所谓的政治权谋。如果不明晰二者的关系,政治学的专业性便无从谈起,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都会走上歪路。”寥寥数语,却点明了政治学科的本质属性,强舸至今铭记在心。
在强舸眼中,专业与兴趣相辅相成,并行而不悖。在守住政治学专业的基础上,他研究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例如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将父母的课业置于政治学的语境下进行解读,关注西藏作物种植史的政治学叙事。我从中发现,西藏作物品种的变迁与推广、技术的更替与农业的进步,背后是国家与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互动,是西藏的治理问题。近年来,我也在研究美国的内政。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国际政治或比较政治的课题,但是从政党的角度出发,从党建理论的维度观察,其中不乏一些普遍性的治理经验,将其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之中,或许对我们的党建理论和国家治理也有一些参考价值。”
对于所学的理论如何回应中国的现实需要,强舸也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几点建议。“首先,作为政治学的学生,在研究对象上或许有中西之分,但在理论学习时,则不需要太过强调中西之辨,因为二者有相通之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不应该截然割裂。其次,我们在学习之余,也要确实需要加强对中国特殊性的观察与理解。我觉得同学们可以多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其中蕴含着中国治理广泛的理论和现实命题,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政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中国自身的研究课题,可以从现象本身出发去理解问题,通过理解现象本身来回应中国的现实与需要。最后,在理论学习和阅读的基础上,大家作为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应当更多接触国家治理的现实政治,在自己的生活中理解所学知识。无论是实习、社会实践,或是日常生活,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需要置身事内。”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做一名卓越为公的国务人,更做一名与时偕行的中国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出于我生命实践的经验之谈。
人生短暂,阅读是延伸生命的重要形式,也是认识世界的捷径。对于生活,阅读可以带给你更为丰富的生命体验。对于学术,足量的阅读也可以帮助你建立一个较好的理论体系,更为客观深刻地体察世间万象。
于我而言,无论是支教、考察、实践,抑或是骑行,都是一种游历。行万里路能让你更深入地接触社会,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如果有机会,希望你们能够多去走动,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供稿:2020级国际政治系赵子昂
编辑:余晴晴
审核:熊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