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书讯|秦倩主编:《复旦国关评论》第30辑《全球卫生与国际关系》

发布者:刘可 发布时间:2023-03-01 浏览次数:63




《全球卫生与国际关系》
《复旦国关评论》第30辑
主  编:秦倩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系列出版物。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主编皆为国际关系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每年出版1-2辑,本辑为第30辑。


作者简介


秦  倩

法学博士、医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高校智库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浦江人才,太古/牛津学者,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杨百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宗教、医学、与国际法的交叉学科研究,曾先后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专著三部:《中西医传的政治法律分析》、《宗教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实践与法律》、《国际法与非政府组织》;(合)编著三部:《南极: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国际法治与全球治理》、《医学与国际关系》。


目录一览



  

本辑内容简介


近几年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全球卫生与国际关系业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一个讨论热点。由于议题的跨学科性质,已有研究分布的学科领域覆盖公共卫生、医学、国际关系、国际法等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就该议题在实践和在价值观层面,当前全球卫生政治的内容无外乎两端,一端是全球卫生安全,这主要涉及因一体化进程带来的疾病跨国界爆发风险,需要从流行病学角度对传染病进行预防和控制,核心是疾病监测、卫生紧急情况应对和跨国界条例建构;另一端,则是全球卫生公平,关注药品和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涉及在南北对立、贫富分化的事实下,基于人道主义向弱国和弱势群体提供生物医学干预手段。可以说,在全球化的基础上出现的“全球卫生”(global health)这一概念,试图将公共卫生预防和生物医学干预,整合在一起建构全球卫生治理秩序。


追溯“全球卫生”一词的语源,实际上是1998年左右首先由世界卫生组织使用了“全球卫生”一词取代先前的“国际卫生”(international health)。世卫组织使用一个新的概念装旧酒,背后是全球化趋势的加深与扩张,以及全球新发传染病疫情的频发加上世卫组织本身遭受的政治危机,几方合力作用的结果。可以看到,世卫组织将工作的优先事项逐渐回调到成立初期所强调的传染病控制问题上,比如疟疾、结核的防治受到突出重视,作为一种防治手段疫苗成为政策关注重点,而其中新发传染病,比如艾滋病以及之后的非典、埃博拉和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等,更成为全球卫生的焦点议题。换言之,世卫组织项下的“全球卫生”在全球卫生安全与全球卫生公平两端,着力点失衡了。全球卫生安全成为“高政治”,全球卫生公平则更多被视为“低政治”议题。


就全球卫生一词的内涵, 2009年Jeffrey P. Koplan等人在《柳叶刀》(Lancet)发表《迈向全球卫生的通用概念》(Towards a Common Definition of Global Health)一文,是迄今为止对全球卫生最为权威的定义。作者断言,“全球卫生”,源于公共卫生和国际卫生,涵盖预防、治疗和照护环节,是一个真正的跨学科领域,通过结合人口层面的预防与个体水平的临床护理,将改善全世界所有人的健康和实现健康公平作为优先事项。在全球化背景下,作者强调全球卫生需要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参与,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双向交流。


正是这一背景激发了《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第30辑的选题。本辑的出版和一些相关课题的研究,除了所刊论文专门论及之外,还得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资助。对上述单位和项目资助方,本刊编辑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秦倩    

202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