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下属的四个在职教师支部分别举行支部讨论,每位党员都认真学习了学校下发的有关学习材料,并撰写了发言提纲。党员们积极发言,不仅阐述了自己通过学习以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也联系实际为学校、学院、研究院的发展建言献策。
有的老师这样理解科学发展观,他认为科学发展观是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平衡点。当前我国的形势与改革开放前有很大的不同,从全球来看,各国发展的依存度更大,这就催生出许多新的国际和国内问题;然而,过去我们提出的目标,比如到2050年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等,仍然需要我们审慎思考和努力完成。此时提出“科学发展观”,他认为这是我党在综合思考我国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平衡点,是用来对治过去暴露出的问题,现在的热点问题和将来的新问题的利器。比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一个台阶,韬光养晦的政策基调是否需要调整?发展军事和尖端技术的投入是否应该加大?又如,《人民日报》就我国执政体制频发社论,表明我党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对政治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些都需要一个平衡点,以保证在发展和转变过程中正常的生产生活保持稳定。
有的老师则将科学发展观与自己专业相结合,认为对一个政治学者而言,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两点:一是在科学发展之中特别关注政治发展,重点和着力促进科学的政治发展;二是在科学发展之中特别关注政治科学的发展,坚持学术为本,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勇攀政治科学高峰。为推动科学的政治发展,必须首先着眼于解决我国当前政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例如政府管理效能低下、民主发扬保障力不足、腐败难以有效遏制等问题。其次必须进行长远规划,制定有效的政治发展战略,保证我国政治发展不断进步、政治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提升。我们都必须认真研究和切实掌握政治发展的规律,为此推动政治科学的发展,提升政治科学的学术水平就是当务之急,对于政治学者来说具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大家理论讨论的重点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价值判断,发展模式的选择正是源于这种判断。所以不仅仅是经济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需要科学发展。
第二,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重大的问题,如地区差距拉大、发展不协调、非均衡发展等等。
第三,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是对“面子”和“里子”问题的一个启示,包括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不折腾”,都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关注实质效益,转换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做法,把成果由“虚”转“实”,惠利于民。
此外,很多老师结合校、院实际,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如:在科研评价体制上鼓励发展自下而上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建立和健全学术同行的匿名评阅与评价体制;在学生培养方面,真正树立起“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少一些形式化表面化的东西,多一些为学生成长成才、生涯发展以及就业求职方面的贴心服务和行动举措;希望学校管理机关应当坚决抵制和克服官僚化、行政化的倾向,以服务为本;大部分老师提出应当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