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31
2013年12月26日下午“国箴务实论坛——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讲座”第二讲在文科楼622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国务学院党委书记刘季平老师主持,青年教师郑磊博士和刘淑华博士就“新媒体时代的政府治理”这一主题分别作了常态及危机状态下政府治理的报告。
郑磊老师重点以新媒体时代下的常态政府治理为题,首先简要介绍了电子治理的相关概念,其次从新媒体时代技术进步对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影响出发,对在数字时代走群众路线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就新媒体时代的政府治理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郑磊老师认为,近年来信息通信技术的一大变化为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和Web 2.0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新媒体不同于以往金字塔式的、一元封闭的、自上而下的、单向输出的门户网站,而是表现为鸟巢式的、去中心化的、开放式的、扁平化的、互动式的社会化媒体平台。新技术推动着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从传统的多站式、一站式及一窗式的排队模式(in line),向以网站在线办事为主的网上模式(on line),再向以微博微信和手机APP等为代表的推送模式(push)和个性化服务不断迈进,形成了全方面、多渠道、多模式共存的新局面。由于数字鸿沟问题及社会多元化趋势,这些模式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长期共存,互为补充,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下的电子治理也更强调公众、企业和社会通过新技术参与政府治理,即电子参与。新媒体时代下的政民互动需要政府及时发布信息,及时反馈公众问题,并使公众监督和参与公共事务。新媒体时代对群众路线提供了新途径,也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政府部门在政民互动中的主要问题是宣传大于服务、 单向发布多于双向互动、 政府导向高于公众导向等,许多政府部门虽然用上了新工具,却仍然装着旧思维。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已成为社会不满的发泄孔和解压阀,政府应以正确的方式对公众进行解释、澄清、沟通与疏导。政府在运用新媒体发布信息与回应时,要打破原有的官方语言体系,更注意“平民语言”的运用,少说官话,多说人话。更重要的是,政府不仅要在网上进行“化妆式”的回应,更应在线下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现实问题。政府治理模式在新技术环境下的转型过程,不是一步到位或一蹴而就的,而是会经历“转型与反复”和“控制与倒逼”,但大趋势已然显现且难以抵挡。
刘淑华老师着重从微博与现代公共治理的关系出发,以2013年政府应对禽流感事件为典型案例,分析了公共危机状态下政府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刘淑华老师以禽流感事件为案例,以大量的数据分析,分阶段展示了不同时期网民在微博上对政府应对这一公共危机做法的意见与看法,阐述了新媒体时代下现代公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层原因。政府在危机状态下对公众在网络中表达的信息需求的回应较为滞后。政府依托的传统交流模式、沟通内容、沟通语言与时效、后台支撑、交流平台都是造成政民沟通不畅的原因和根源。在突发事件应对初期,政府与公众的交流模式上,依然存在政府单方面进行的信息发布与公众单向发起的信息反馈并存的现象,导致双向流畅的沟通渠道始终无法形成,使得公众无法接收到所需信息,加之政府在信息发布中存在信息量巨大、结构逻辑性缺乏及静态传达等问题,两者在交流模式上面临挑战。而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后期,政府在危机中与公众进行微博交流时,在信息发布内容针对性上仍需改善,尽量避免结果性信息的通知,而应加大对事件才护理过程信息的沟通交流;;用语过于正式化与书面化,千篇一律,不符合18-45岁主流社交媒体使用者的习惯。在信息化的后台支撑上,政府对信息的过滤、整合和分析能力有待加强,专职公务员数量不足,专业的网络数据整合系统分析能力尚未形成。在政府与公众的交流中目前也急需一个整合性的政民互动平台,改善各部门分别开展政民沟通造成的政民沟通碎片化的现状。最后,刘淑华老师指出,政府的社会媒体治理、社会治理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展开值得学者更多、更细致的研究。
两位老师报告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就在新媒体更新换代迅速的时代下,政府的电子治理是否会滞后、难以与时俱进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两位老师认为,新技术的发展有一个出现到普及再到逐渐退出市场的过程,尽管政府对技术的应用往往在技术普及高峰期之后,但政府在应用某一新技术的过程中所建设和提升起来的组织能力不会白费,对于应对下一轮的技术革新非常必要,从长期的发展来看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政府暂时对某一类型的新媒体进行打压并不会减少公众对新媒体的应用,新的社交媒体将快速产生并不断更新,用户也会随之转移。政府应转变打压和控制思维,而应与时俱进,从体制机制乃至观念上进行转型,以适应新的环境。
(整理:肖素平、袁思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