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箴务实论坛系列讲座 “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自治制度”成功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9-17 浏览次数:5

2020年9月15日下午,由国务学院党委组织的“国箴务实论坛系列讲座”第四十八讲暨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第七讲在文科楼615举行。本次讲座由国务学院党委书记刘季平主持,国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军作为了题为“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自治制度”的主题讲座。国务学院院长苏长和、党委委员等中心组成员以及各支部书记和学生骨干参加了本次活动。

刘季平书记指出,本次讲座作为疫情后首次线下“国箴务实论坛系列讲座”,得益于我们对新冠疫情的防控取得的决定性胜利。抗击新冠肺炎的成功离不开有效的基层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刘建军教授在基层治理领域默默耕耘,为本次新冠疫情的上海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全国提供了上海经验,对新冠疫情的有效防控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是对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最好的解读。

2E6D8

刘建军教授首先指出,理解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要放在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中理解,特别是良性互动。这是将高超政治艺术和巧妙治理机制结合起来的一个命题。刘建军教授提出自己“人民城市,志在乐民”的学理思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的“人民城市”的概念是对权力城市、教会城市、等级城市、资本城市等形态的超越。接着,刘建军教授梳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的社会转型,即复杂社会、物权社会(房权社会)、流动社会、网络社会、风险社会和全球社会这六重面向的出现。他提出了不同于西方哲学传统的“一分为二”的哲学方法,即 “一分为三”的“哲学工具”。 例如个体属性具有私人性、社群性和国家性;社会单元观分为个人主义、关联主义和集体主义三种取向;物权可分为私有物权、关联物权(相邻物权)和公共物权。因此基层社会治理乃是在社群性、关联物权等中间中间状态中的充分展开。

2A125

接着,刘建军教授提出了“一个核心、两个规律、三种生活、四化四制、五个维度和六大原理的说法。其中,一个核心是指“党组织的社区治理的领导核心”,政党主导,党建引领。两个规律是指越是到社会基层,政治的辨识度与分辨率越低。这一规律可以从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向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再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演变中得以体现。第二个规律为社区中的议题与个人利益关联度越高,对公开、透明、参与的要求越高。垃圾分类就是与每个人高度关联的一个议题。垃圾分类政策改变的不是生态,而是人,对个人在生活上具有行为的约束,它塑造的积极行动者。积极行动者越多,社会治理的成本就越低。三种生活是指社区公共生活的三种类型,即政治性政治生活,如党的选举;关系性政治生活,如“社缘”的概念,群众团队的多少可作为判断基层治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第三个是利益性公共生活,并指出现在基层治理已经到了需要有刚性约束的时代。“四化四制”是指 社会化、专业化、法治化和智能化,以及参与制、协同制、邀约制和联盟制。五个维度是党建引领社区建设的维度,即服务传递、关系构建、治理优化、人文滋养和发展持续。当前中国社区治理已经到了治理优化阶段,将来需要在党建引领下不断向人文滋养和持续发展迈进。六大原理,即关系构建原理、简单事项复杂化原理、过程优先原理、多元协同原理、参与治理原理以及包容性治理原理。刘建军教授指出,社区治理追求的不是结果导向而是过程导向,追求的不是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利益的让渡和协调。

最后,刘建军教授介绍了其最近的研究成果与未来的研究转向,即转向互联网政治学原理的研究。刘季平书记总结指出,研究者应深入到实际中脚踏实地的解决问题,并培养敏锐发现研究议题的能力,不能仅仅专注于自己能研究什么,而需要关注国家和社会需要研究什么,要将个人的研究议题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连接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术的创新,更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