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风采】徐勇:改变的是赛道,不变的是初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12-07 浏览次数:16

21212


人物介绍:徐勇,现任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86级思政专业本科生,92级政治学理论研究生,95级政治学理论博士生。博士毕业后徐勇院友在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工作11年,于2009年进入保险行业,先后担任中国太保人寿总公司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兼上海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太保安联健康保险公司筹备组副组长,太保安联健康保险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2015年加入长江养老,先后担任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副总经理(主持工作)。5年里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从2015年1500亿发展到2020年11000亿,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养老金和保险资管头部机构之一。徐勇院友于2017年获得陆家嘴金融城“十大金融之星”称号。现在也是浦东新区第六届人大代表、中国银保监会暨保险行业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鲁迅先生曾说“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这句话用来形容徐勇的人生是合适的。他人生中经历过三次重要的转折,分别是专业兴趣的转变、从职场重返校园和职业方向的变化。面对每一次重大转折,徐勇都能果断坚定地做出选择。他不畏改变赛道,在每条道路上都坚定、正直、拼尽全力地前行着。无论是求学、从政还是行商,他始终不忘初心,力求卓越。当他回顾过往,他直言在复旦、在国务学院求学的十载岁月,深刻地影响着他人生的道路,让他始终不忘初心,心端行正;不畏改变,勤勉拼搏。

三易其辙,梦归政治学

进入思政专业是个意外,徐勇当时心之所向的其实是国际政治专业。他从小就对国际关系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时阅读《参考消息》,被其中国际问题的跌宕起伏所吸引,从此沉迷于国家间纷繁复杂又千变万化的关系。他在中学时期就心系国际局势,喜欢研读战争史,繁重学业之余还关心着北约和华约的动向。高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招生简章上得知复旦开设有国际政治专业,从此便以此为志向,在报考大学时第一志愿填了“国际政治专业”。

“但是当时差了两分,所以被调剂到思政专业了。”好在思政专业和国际政治、政治学同属国务学院,与梦想专业失之交臂的徐勇抱定志向,将来一定要考取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类的研究生。然而进入国务学院后,两位泰斗级的老师将他引入了一片新的天地。

42F6F

(大学时期的徐勇:大一暑假,86级思政学生赴江西老区考察学习时摄于黄洋界)

当谈到大学时期印象深刻的课程,徐勇立刻想到了由王邦佐和孙关宏两位先生共同讲授的政治学原理。两位先生主持了“文革”后的学科重建工作,他们的言谈教诲给徐勇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徐勇感受到复旦的风骨和政治学的魅力。后来浦兴祖老师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王沪宁老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等课程更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政治学的了解。直到大四,旁听比较西方政治制度课使他的兴趣彻底转向政治学。“有一次我读了一本叫《走向现代国家之路》的书后,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在讲课,讲英法和美国的政治制度。”至此,徐勇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转向。

“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真理的味道是甜的,但求学的道路是艰辛的。80年代复旦校园里学习氛围浓厚,学生老师无一不刻苦勤奋。“那时候整个复旦的学术风气都很浓厚,外界的诱惑少,大家都埋头读书”。徐勇至今难忘全校学生必须参加的大学英语水平考试。每次考试后全校张榜公布各院系排名,系里开会奖励成绩突出的学生。在这样催人奋进的氛围里,徐勇跟着中学同学、国际政治专业的陈东晓(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一起去上谢延光先生的专业英语课,研读国外原版教材、学习翻译技巧,在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上都大有长进。

四年的本科时光坚定了徐勇对政治学研究的兴趣,他甚至打算报考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继续攻读政治学。但是1990年,研究生招生政策有变化,应届本科生失去考研机会,而且本科生毕业后至少工作两年,方能报考研究生。徐勇本科毕业的那年,整个国务学院三个班100余人仅有4名同学直升研究生。满怀着遗憾,徐勇走出校园,来到上海市钢铁汽车运输公司工作。

尽管作为公司少有的“高材生”徐勇很受器重,但他心中一直怀着一个未竟的学术之梦。工作的两年里,他时常回到校园,和读研和留校的同学侃大山:“复旦的空气能让我精神振奋一下,这样又能撑过一两个星期。”后来他考取了政治学研究生,两年一到,徐勇告别了职场,重新回到了他深爱的复旦校园,一读就读到了博士。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二次转折——选择重返校园,继续中断的学术之路。

285AC

(复旦国务学院92级研究生及辅导员的合影)

徐勇在国务学院求学的十年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向往国际政治却被调剂到思政专业;兴趣从国际关系转向政治学;进入职场后再重返校园……然而面对这些转折与挑战,徐勇始终遵从本心,不为外界的声音所左右,坚定地选择着、前进着。那个在梦中探讨西方政治制度的少年,最终回到他魂牵梦萦之地,把梦境变成了现实。

由政转商,跳出舒适圈

博士毕业后,徐勇来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工作。这一干就是整整十一年。机关的工作经历让徐勇熟知地方政府各层级的运作流程;调研经历又为他丰富了开展基层工作的经验。渐渐地,徐勇感觉到职业开始进入一个瓶颈期,于是他想“是时候做出改变了。”他决定跳出舒适圈,寻求新的挑战。

“不去垄断性企业,要去竞争性企业”,这是徐勇在开启新的职业道路时给自己提出的要求。工作数十年,他似乎依然是当年那个“不畏转向”的少年,丝毫没有被生活的庸常磨平棱角,依旧保持着锐意进取的精神。最终他选择了保险行业。他说他要选一条别人都不爱去的路——正如弗罗斯特的那首诗“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而他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尽管这样的选择意味着更多的挑战、未知和艰辛。

果然,徐勇很快就发现企业的工作和政府的工作大有不同:原来他做的更多是“笔杆子”工作,而现在则需要应对众多临场突发状况。而且过去是从事文字,现在要经常发言。一位同是金融人的复旦同学告诉他,“在企业里讲话时不能念稿子的,不然会被人看不起,威信就树不起来。”这和他在政府的工作经验几乎完全不同。而且保险和他过去所学专业政治学也相去甚远,徐勇直言“刚去的时候几乎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

3D34E

(工作中的徐勇:参加外滩大会并发言)

尽管面对诸多压力,但徐勇有自己的办法——“我在市政办公厅工作的时候形成一套方法,有不清楚的地方,就到基层一线看看。”于是刚上任一年,徐勇就主动向集团提出把自己“下放”到分公司。他不计较形式上职级的升降,只希望深入到保险行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内里,尽快熟悉行业,熟练业务。在上海分公司担任总经理的四年时间里,他把寿险公司三条主要的业务线——个险、团险和银行险都分管过一遍,对整个上海分公司的业务烂熟于心,和基层业务员打成一片。2017年他获得“陆家嘴金融城十大金融之星”时,评奖词里有这样一句话——“徐勇同志于2009年加入保险行业,长期奋斗在市场一线,经历了中国保险市场多板块快速发展的历程。”扎根基层,潜心打拼,徐勇用四年时间又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转型,在他手中分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市场份额得到提升,合规底线得到有效管控。

AAAF4

(徐勇2017年获得“陆家嘴金融城十大金融之星”)

但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转型”和“探险”的脚步。在经手过寿险、健康险等领域的历练后,2015年徐勇正式加入长江养老,开始自己的职业新征程。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中,他继续保持谦虚求学和奋斗拼搏的精神,把自己扎根在养老保险行业中,奋战在养老金行业一线。五年时间里他先后分管过市场条线、另类创新条线、受托条线、投研条线,大力推动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全国性布局,并助力养老行业创新发展,全方位提高养老金融服务供应能力,积极服务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完善。

进入职场后的徐勇始终秉持着一种信念:“想要干好一件事,不拼是不行的”。敢于拼搏、勇于拼搏和拼搏有道的精神让徐勇站在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都果断地选择挑战新事物。因为他深知只有不断挑战才能不断进步,因此他不畏更换赛道、跳出舒适圈。“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无论是政府工作还是企业工作,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咬定目标,掌握方法,努力拼搏”,说这句话时,年逾五十的徐勇眼里依然闪着少年一般锐利、清澈的光。

回馈母院,传递国务精神

回顾人生的各个阶段,徐勇总不忘提及在国务学院求学的十年时光留下的深刻影响。他清晰记得当年国务诸位大师的风采:孙关宏老师“思想活跃,像常青树”;博士导师曹沛霖老师“学问好,善于启发”;王邦佐老师“有些严格,但是很能激发学生”;王沪宁老师“幽默、善于引导学生找方法”;硕士导师李孔怀老师“历史学扎实,对学生关心备至”;青年教师林尚立老师的勤奋严谨……还有其他一些老师。他说这些老师的言行,和背后透射出的价值观,成为了照亮自己今后人生的明灯。

在工作很多年后,徐勇还经常想起大一的课堂上王邦佐老师的教诲“我们国际政治系的学生就是要追求卓越,不要人云亦云。”这也成为了他日后工作学习的准则:在学习上要和尖子比肩。撰写博士论文时他把北大政治学的博士论文全部读完,希望“写得比他们更好”;进入政府工作后,他钻研工作,全力以赴,在入职第一年就在处室业务指标评比中拿到第二。

8D3A4

(生活中的徐勇:在斯坦福大学游玩)

而不要“人云亦云”的教诲则让徐勇始终严守底线,行正身直,不随波逐流。“金融行业有很多诱惑,如果守不住就会坏事”,徐勇谈到原则问题的时候一改温和常态,面容严肃起来。在他看来,国务精神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体验就是“正直”。他在工作中经历了大风大浪后总结出一条简单的真理:“身正就不怕影子斜”。“复旦对我精神品质、视野的影响远比书本的知识更加重要。”有感于此,徐勇这些年来也始终关心着学院和学生的发展,默默为学院做着贡献,以身作则传递着复旦国务的精神。他不仅是复旦“思源计划”导师,也是国务学院MPA的校外导师。他还是上海校友会学生海外交流基金的创始人之一,作为校友代表担任面试评审工作、给获奖学生提供指导。每当回到国务学院,和新一代的国务人交谈,徐勇都发自内心地感到亲切、愉快。学院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用卓越为公的精神滋养着他们。看到新一代的国务人,他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洋溢的朝气和无限的活力,“感觉自己也好像注入了养分,变得年轻起来。”

6F2E0

(徐勇参加申报馆一周年纪念活动)

当被问及对学弟学妹的寄语,徐勇踯躅半刻后说“希望大家能够好好体会复旦国务的精神,一起塑造新的国务学院。”在他看来国务学院是一座逛不完的“大花园”。这里有太多前辈留下的学术、精神上的珍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身处其中的时候应该好好体会感受,从中汲取养分塑造自身,不要成为“匆匆过客”。于此同时,徐勇还希望同学们要把自己置于国务学院的变革里,感受时代的脉搏,与国务学院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争取让自己也成为“变化里的一部分”。

最后徐勇学长还想把他的老师王邦佐先生的一句话送给今天的国务人——“不要人云亦云”。无论是王先生,还是他自己都用人生践行着这句话。无论是面对激烈混乱的思潮,还是人生的转折挑战,或是乱花迷眼的诱惑,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心,站住自己的脚跟。“有些同学为了外部的一些诱惑,过度矫饰自己,丧失了原本的灵气,是很可惜的。”在谈话的最后,徐勇学长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真诚地说道。

                                                         供稿:2018级国际政治专业徐维希

                                                         编辑:余晴晴

                                                         审核:熊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