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风采】林牧茵: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04-10 浏览次数:0

林牧茵,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资深新闻主播、播音指导,《新闻夜线》节目主持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8届国际关系专业在职研究生、2012届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专业领域获奖40余项,包括中国新闻奖、上海新闻奖、全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人才”称号、“金话筒”提名、连续两届获全国主持人论文“金笔奖”、上海广播电视奖、传媒人奖等。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联合开展的高等院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计划”。19篇论文相继发表于核心期刊,获国家级、省级论文类奖项10余次。出版专著《移植与流变: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模式在中国(1921-1952)》《无声的较量:李普曼与冷战》、译著《幻影公众》《圣经造就美国》。

谁谓河广,一苇以杭,在职读研的选择勇敢也辛苦,读书和工作成为林牧茵生活的主线:演播台前,她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新闻女主持;光华楼中,她是“惟日孜孜,无敢逸豫”的国务读书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每当林牧茵回首起遥远的复旦时光与国政岁月,都仿佛再次沐浴在光草余晖中,书香正浓。“整个复旦六年的求学经历是一个整体,很难忘。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头看,具体的景物有些模糊,但你知道,那就是你的精神家园。每当想起,就会涌起感念。”

纡余为妍,初心如磐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我的名字是姥爷给起的,在东北老家,他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子,旧时东财大的毕业生。牧茵二字的确很有画面感,与林字搭配,生出草木葱茏,自由温暖的感觉。我一直以为,天堂大约就是这样子,阳光、草地、晶莹的露水。”长白天池与松花江水滋养着牧茵,也伴她在书籍中遍历山川河流,探索星辰大海。

4DEB1

幼年的林牧茵对数学很有感觉,特别是几何,“那些线条、图形、定理什么的有着说不出的美感,我喜欢它们,它们大概也喜欢我。”林牧茵凭着优秀的数学成绩考进了市数学班。高中时期的林牧茵活泼外向、才思敏捷,演讲比赛屡夺桂冠、活动主持得心应手,“这么‘辉煌的成绩’让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自我膨胀了,就认准了播音主持专业。”直到多年后从北广毕业的她真正拿起话筒,向千家万户播报新闻时才明白,当年的自己还很稚嫩,但她仍感念走上主持道路的幸运,“在数学和播音主持专业之间做选择,当时还是蛮难的。我选择了后者。爱上文学和社会科学是多年之后的事情了,时间条需要快进到复旦校园。”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有五层,生理需求(温饱)、安全需求(经济保障)、社交需求(友谊)、尊重需求(渴望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学毕业后,我的个人需求一层层推进,应该就是在那一年,推进到了‘渴望自我提升’的阶段。这是来复旦读书的一个内因,一个契机。”2005年,已经在上海电视台工作了七年之久的林牧茵选择再次回到学校、重拾课本,与百年复旦有了第一次邂逅,如其所言,“复旦宛如一位翩翩贵公子,稳重而不失浪漫情怀,骄傲却富有人文精神。”提到05年的选择,林牧茵不禁为那年的自己点赞:“来复旦国务学院读书真是个妙不可言的选择。也许我不该高估自己的选择能力,来复旦读书是许多的机缘巧合的结果,命运使然。”

含章素质,冰絜渊清

从大连到上海,主播台一守23载;从硕士到博士,许岁月以书卷之香。2005年林牧茵选择在职读研,奔走于电视台与校园的两点一线间,最大的困难便是协调时间,林牧茵坦言当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特别是硕士三年,要补的课太多,甚而有些焦虑和不自信,但她依旧笃行不怠,行稳致远,硕士论文拿了优秀顺利毕业,同时也认可了自己——“看来还行”,更加坚定了读博的信心。

88215

“复旦国政绝对是无数学子心中的传说和向往。我是他们中非常幸运的一个。来到复旦的第一天,自然是幸福满满,心中还有许多期待。而在我毕业离校的时候,或者说时间越久我就越意识到,母校给我的,比我期待的还要多。徐以骅教授是我的硕士和博士论文指导老师,是在复旦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弱小的时候,我们需要指引、帮助和鼓励,徐老师毫无保留地把这些给了他的每一个学生,这很重要。当然,他还给了学生一个很高的学术起点,其实他本身就是一个学术榜样。复旦的优秀老师有很多,这正是复旦最具魅力之处。国务学院就是典型的智慧高地,大师云集。教授们都温文尔雅,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术洁癖。在论文质量上,他们没有丝毫通融妥协的余地。一次次遭受痛批,一次次返工修改的过程中,我们的论文就被烙印上了复旦学术质量的标签。”

“您眼中的国务学院是什么样的?”

“骄傲。国务学院的骄傲源于实力。不张扬,从容安静中流溢出一种震慑力。”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从业二十三载,镁光灯下的林牧茵褪去初入行的稚嫩,更多平静从容伴着书香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通过屏幕传递到千家万户。无疑,林牧茵是有魅力的,她的魅力中也始终不乏书本的厚度与人文的温度。“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修养紧密相连,不仅是主持人,每个人都是如此。人的魅力是塑造不出来的,一半靠天赋,一半靠积累、凭实力。相比较塑造,也许真诚更能打动人心。真诚不做作,充分体现职业精神,大约就是我的追求。如果我的主持被观众认可,那真是最令我开心的事情了。”君子务本,林牧茵始终坚守主持人的初心,怀揣读书人的虚心,用思考丈量天圆地方,以从容阔步人生走廊。

林牧茵的博士后研究课题是“媒体理性与公众理性”,但她也一直致力于在主播台上留下自己的“人文温度”, 对她来说,“理性与温度,是硬币的两面。理性,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温度,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包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林牧茵在工作之余还创立了自己的公众号,阐发自己关于哲学的思考与追寻,问及初衷,她说道:“硕士的时候,扑面而来的一切很沉很重,需要花很大气力才扛得动。闷头上坡,无暇他顾。博士,继续上坡,但已有余力欣赏风景,回望来路。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压力了,但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还在燃烧。就是停不下来的感觉,于是继续读书,读哲学,读诗歌,读自己喜欢的一切。这是一种美妙的体验。读了之后还想分享,于是开了自己的公众号。”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读书带给林牧茵的是“源头活水”,而她传递发散的是关于思考体悟的“圈圈涟漪”,如其所言:“读书对我的影响不局限于主持工作,它重塑了我的整个精神世界。不是迭代,而是版本的跃升。”

478E7

林牧茵著作《无声的较量:李普曼与冷战》


行远自迩,踵事增华

“改变世界的梦想属于年轻时的自己,在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无能之后,我逐渐接受了自己的有限性,放弃了傲慢的自我高估,专注于自我反省、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清心玉映,林下之风,温润谦和,牧茵如是。当谈及对主持人使命担当的体悟时,她说道:“‘使命’,我觉得不是预设的,它应该会呈现于一个人生命的尽头。而‘担当’,作为渺小的人类个体,也许聪明的做法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爱好自己,然后爱亲人,爱朋友,爱世人。”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从最初来到东方电视台当实习生到后来的SMG新闻综合频道,主持这条路,林牧茵一走便是二十余载,“工作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上海电视台给了我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实而有成就感;给我以生活支持,让我有能力在这座可爱的城市扎根生活;通过荧屏我拥有了那么多观众,他们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对这一切我很珍惜,也很感恩。”二十多年前,林牧茵参加工作时,正值广播电视发展的黄金时代,而今多媒体、自媒体、融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电视媒体面临挑战,身处其中,压力是每个人的切身感受。“精彩风景已成过往,但我不曾为自己最初的职业选择而后悔。”恍惚间,二十余载,醇香如昨,初心不改,她依旧是那个林牧茵,如一泓清泉,缓缓流向海的深处。

“每个人都是历史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后浪滚滚又是一道道时代风景。”

院友寄语

古希腊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告诉人们:“幸福不依赖外在的一切”。当人们谈论成功的时候,通常会联想到的财富、地位、荣誉,而这一切在塞涅卡看来与幸福无关。他认为,幸福唯一条件是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什么是有德性的生活呢?苏格拉底回答:那是高于生活本身的“更好的生活”,即灵性的生活,与勇气、正义、真理、智慧相关。

身处殿堂,它辉煌高大。待长大了,飞翔了,从空中俯瞰,这座殿堂会逐渐模糊变小,宛若火柴盒。但永远不要忘记,那是我们理性、智慧被点燃的地方,是我们追寻幸福生活的起点。

供稿:2019级行政管理专业吴优

审核:熊易寒

编辑:余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