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风采】汪星宇:用教育搭起城乡连接的桥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12-14 浏览次数:16

汪星宇,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1级国际关系专业本科生,曾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交流学习一年,研究生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2018年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现任上海乡村笔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2E4D7

心之所向,素履之往

很多人都说“你学国际关系,怎么去做乡村工作?”汪星宇认为专业上所得的信念与知识是他的初心所在,是创办上海乡村笔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乡村笔记)的起点。在老师们的潜移默化下,他发觉自己憧憬探索学问的过程,向往教书匠的生活状态,希望能给别人带去知识。

回顾在国务学院求学的时光,汪星宇认为影响自己的不仅是卓越为公的院训精神,而且是知行合一的为师之道。在一次国际项目中,他结识了在其中担任学术指导老师的倪世雄教授,此后数次接触中他发现“老师每次的讲座都会让大家记住知识本身。”倪老师是国关领域的开拓者,为国务学子打开一扇学习西方研究的窗,其治学之道、为人之道,尽显人格魅力与大师风范,精神力量感动着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的陈明明老师也不断启发着汪星宇,激励他不断思考。陈老师不因学生多寡而改变治学态度,哪怕只有少数的几个学生,也力求在教授过程中仔细雕琢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老师们严谨的教学风格与平易近人的处事方式,影响了他的人生求索之路,让教育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结束在复旦的学业之后,他继续去纽约大学深造,去到很多国家和地区,视野越来越开阔,他却越来越疑惑,中国乡村到底是什么样的?也是因为见到的越多,越觉得自己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心中萌生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决心要为乡村做点事儿。回国后,汪星宇在一家公益机构当了一段时间的志愿者,之后便和金一斐、黄唯桦两位复旦学子一起创办了乡村笔记,致力于用教育连接城乡,为城市孩子注入乡村视野,为乡村孩子拓宽职业可能,并为乡村发展带去年轻人的关注与支持。2020年10月,乡村笔记获得社会企业最高奖——2020向光奖,并受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和平论坛”作分享。

8C802

汪星宇(左)和他的创业伙伴黄唯桦(中)、金一斐(右)

用真诚消解恐惧,以坚持赢得信任

乡村笔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架起了桥梁,从乡土研学和城市职旅两个方向出发,让城市的孩子用同理心认识乡土中国,让乡村的孩子以好奇心思考职业规划。乡土研学项目将城市孩子带往湘西、川西、云南、山东等地,走到充满人文气息的古镇采风问俗,深入大山环绕的山村调研访谈,参与学科讨论与乡村品格的课程;城市职旅项目将乡村孩子带到城市,既去往繁华的金融中心陆家嘴,也走向朴实的棚户区,体验真实城市的360行,参与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课程。考虑到经济基础,从城市到乡村为付费项目,从乡村到城市则为免费公益项目。但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一开始两地的家长与孩子们都对乡村笔记发起的项目抱有怀疑或者恐惧态度。汪星宇犀利地看到,其实恐惧并非来源于乡村和城市本身,而是来源于人们对另一方的未知。

面对这种带孩子到城市的免费项目,乡村的家长常常会问:“这对你们有什么好处?会不会是人口贩子?”对此,他知道一言两语无法消解乡亲们的疑惑,而行动胜于雄辩,于是他和团队成员们就经常与老乡们聊聊天,以真心换真心,用真诚打动大家,赢得家长们的信任。相比于乡村,城市这一端则更加困难,城市里的家长们当时对乡村有不少误解,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要到乡村去学习,而这种偏见代表的也正是当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所缺少的一环。乡土研学项目第一次开展时,有团队成员担心报名人数太多,但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人报名参加,基本都是亲戚、朋友家的孩子。

尽管困难重重,他仍然对此有信心。在休闲农业或者农业文旅上,已经有不少人尝试过,但几乎没有人成功。汪星宇认为原因在于此前的创业者本身不是城乡的连接者:如果老乡自己做这个项目,难免被认为自卖自夸,无法与城市产生连接;如果城市的志愿者团队来推进,可能会因为不够了解乡村而无法持续下去。乡村笔记团队的优势在于成员们算是乡村出身、名校毕业,有共同的理想和情怀,对两边都有同理心,并且有实际的操作与执行来支撑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他经常跟成员们讲:“创业不是看谁聪明,而是看谁熬得住,信任会随着时间有一个指数级的增长。”走过创业初期最困难的时候,现在乡村笔记正慢慢变好。

449BC

参与乡村游学的学生同村民交谈

尊重内心选择,发掘乡土中国

汪星宇一直有着想要改变些什么的念头,于是打算用两年的时间去探索尝试,做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自2017年乡村笔记成立至今,两年时间早已过去,但这条探索之路并没有停止,而是在稳步向前发展。乡土研学与城市职旅项目是他最初设想用来连接城乡的模式,“以一种比较公益的方式,带更多的孩子到城市,送更多的课程去乡村。”随着对项目的深入挖掘,乡村咨询逐渐成为团队工作的第三大板块,通过乡土研学基地打造、乡间策展支持和田野传播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年轻人的关注与支持。总而言之,乡村笔记的核心就是人来人往的事情。

团队想做一切城乡之间跟人相关的事情,像衣食住行、生活冷暖、孩子教育等等,在人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方向,目前乡村笔记已经尝试开发文旅小程序、建设村史馆。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想写一本书,书名也想好了,就叫做《乡村笔记》。费孝通先生1948年出版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全面研究了当时中国乡村的面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亟需一本新的著作展现如今的中国乡村。汪星宇笑言:“我希望也能写出一本像《傻瓜经济学》或者牛津通识读本那样的书,介绍现在的中国农村。”

但他心里有不小的压力。一方面,疫情几乎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冲击;另一方面,团队中多位成员都到了结婚生子进入人生下一篇章的年纪,经济和生活的压力随之增加,从创业者的角度出发,他希望团队成员在为公益做贡献的同时,也能够因为这份工作获得良好的物质保障。这种人与人感情上的连接,让他有压力,也有动力。他调侃道:“这条路没有人验证过,你不知道到底能不能走下去。我们现在就处于先锋和先烈之间。但没事,我们心态很好。”

62E67

汪星宇与学生在乡村河边

打磨精湛技艺,点燃星星之火

“我们要把乡村笔记当成黄埔军校来做,完成城乡连接这件事,未来要靠这帮孩子。”这是汪星宇在创业的2-3年时间里渐渐明白的道理。对他们来说,这个项目本身能不能成功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乡村一批又一批的孩子,重要的是这些孩子们能不能被改变,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改变能否推动乡村未来的发展与城乡融合共进。作为老师、作为创造环境的人,应该具有使命感,具有点燃星星之火的热情。

当初参加城市职旅的第一批孩子今年已经高考,其中不乏考上北大医学院、人大、浙大、南大等知名院校的学生,孩子们主动和他还有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好消息与新感受,并表达希望成为乡村笔记志愿者的意向。当地学校的校长甚至专程赶过来感谢乡村笔记,因为这所学校已经10多年没有考过这么好的成绩了。孩子们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让他和成员们倍感欣慰。而关于未来,汪星宇坦言,当乡村笔记发展为一个成熟的项目,当城市职旅、乡土研学项目走到行业顶端,当他作为联合创始人不能对其有更多贡献,他可能会渐渐从中脱离,重新投身于学术研究当中。

回顾自己创业的历程,汪星宇越来越意识到“治大国如烹小鲜”,在一件事情上取得成果不仅需要情怀上的高度,也需要有“烹小鲜”那样精湛的技艺。因此,对于实践经验较多的同学,他建议大家在学校认真听课,在家国情怀上有更多的熏陶;而对于专业知识扎实的同学,他则建议大家走出校门,去打磨做事情的技艺。“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汪星宇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也是国务学院的学生们走出校园之际需要具备的一种品质。

供稿:2019级行政管理专业叶小梦

编辑:余晴晴

审核:熊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