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风采】郭台辉:学者的韧劲,在于不屈的精神与自由的意志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04-16 浏览次数:0

郭台辉,云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6届政治学理论博士,研究领域为:身份-认同政治、概念-话语政治与历史社会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著作主要有《历史社会学的技艺:名家访谈录》、《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现代政治中的公民身份》等。译著包括《利维坦的诞生》、《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西方公民身份传统》、《公民身份的条件》、《寻找政治》、《公民身份》、《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三卷)》等。编译作品《历史中的公民概念》、《当代国家理论:基础与前沿》等。

1B601

复旦“闯入者”

回忆18年前“闯入”复旦的经历,郭台辉觉得“万幸”与“感恩”。

郭台辉出生于偏僻贫困农村,以建国后村里第三名大学生的荣耀考入当地一所学校,取得英语教育专科学历,又凭着想要改变命运的期待和毅力,以同等学历考取厦门大学研究生。研究生读书期间,西方政治思想史长河的博大深厚,带给他强烈的思想冲击、震撼与启示,他意识到,自己开始真正走进知识的海洋,而这种难得的“神启”经不起世俗的滔滔江水激荡,需要继续深造,否则可能重新回到被蒙蔽的愚昧状态。

怀着这样迫切的愿望,做好积极刻苦的准备,郭台辉幸运地“闯入”复旦,继续攻读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良好的学术氛围,真诚交流的师友,激发起他做学术研究的强烈热情和内在动力。无论是在宿舍、食堂、操场,还是在课间的走廊,师友们之间都围绕学术研究进行交流,郭台辉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聊一些跟学术无关的八卦,自己都会觉得低人一等”。纯粹的学习与研究,让他真正体验到思想交流带来的精神愉悦感,也激励他去享受研究过程的快乐。

在复旦期间,郭台辉的研究受到了诸多质疑与挑战。他的博士论文选题是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研究。然而,这个主题在当时的学术领域很生僻,每次提到论文选题,他都被追问“鲍曼是谁?”“为啥值得研究?”

这些“直击要害”的疑问,让郭台辉花很多时间去思考研究本身的意义。鲍曼是一位后现代的社会理论家,其人生经历复杂,又受到各种迫害,目睹了苏东剧变以及西方转向后现代社会。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世界的深刻批判使鲍曼的思想始终与主流保持距离。这无形中也感染了鲍曼思想研究者本人的为人与治学风格。

复旦的学术氛围极其包容宽松,给了郭台辉坚持学术道路的动力和机会。作为关门弟子,导师孙关宏教授给他充分的学术自由,支持他寻找自己想做的主题,并鼓励他多与其他老师交流。孙老师为人宽容谦和,乐意与年轻人交流,这让郭台辉在毕业之后十几年里都保持一个习惯,每个月与导师打一次四十分钟的电话,谈自己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想法。洪涛老师是他研究鲍曼思想最重要的引路人,不仅邀请他合作翻译鲍曼著作《寻找政治》,还答应他每月喝一次咖啡,专门交流他的博士论文研究。在思考与撰写博士论文过程中,还得到陈周旺老师的支持,争取到两次公开汇报论文研究的机会。凭着一股钻研求索的韧劲,郭台辉的鲍曼思想研究得到了答辩老师的一致认可,并被推选为复旦大学优秀博士论文,随后又由林尚立老师亲笔推荐,一字未改送去申请上海市出版基金项目,正式出版三年后,著作全部售罄。

一个因为“冷僻”曾不被看好的研究选题,结局得以至此,让郭台辉倍感欣慰。他不由得感恩母校良好的学术氛围,对复旦师友各方面的关爱如数家珍,时至今日仍念念不忘,心存感激。

问题意识是研究的引擎

除了学术上的收获,导师们的循循叩问与谆谆教导,更是打开了郭台辉的思想之门。

林尚立老师当时在复旦教授博士生《中国社会政治分析》课程,语重心长地向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他总是让学生去追问“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有什么意义?”,并不断启发大家从学术本身去回答。因此,在博士论文的整个研究阶段,郭台辉一直带着疑问在寻找自己的答案:研究鲍曼思想有什么意义?对于中国政治发展有什么启示?对自己未来的学术研究有什么帮助?

鲍曼思想研究是罕迹与艰深的,要整体把握其思想并不容易。为了查找相关资料,收集有关鲍曼思想研究的研究性文献,郭台辉几乎穷尽国内外所有图书馆,翻译并整理出几十万字的阅读笔记,经过反复琢磨其思想来源与核心意图,逐渐形成博士论文的研究框架与独创性观点。鲍曼思想涉猎哲学与人文等诸多领域,对西方文明和现代世界的反思深邃,但并不为国际学术主流所认可。研究议题与主流保持距离,也把研究者练就为学术领域的“独行侠”,郭台辉循着林尚立老师的启发,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游走在政治学、哲学、社会学与历史学几个学科之间……

恰恰在学术领域这不寻常的林间小道,郭台辉体验到与问题作斗争的无穷乐趣,对问题的好奇,成为他做研究的强大引擎。直到现在,他依然保持问题意识的思维方式,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经常强调一定要有问题意识,为此还专门开设一个“如何发现问题”的公开讲座,深受年轻学子的欢迎。

2B0B9

2018年11月份,郭台辉组织历史社会学研讨会

遇见历史社会学

博士毕业后,郭台辉面临研究方向的转型,并从专题性翻译开始。博士论文甫一答辩就送去出版,却一时找不到新的研究议题,郭台辉有英语教育的专业背景,又阅读过鲍曼大量的英文原著,做翻译自然成为他坚持学术积累的便道。译者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最深刻、阅读最详细,再通过阅读其他的相关文献,很容易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与观点,变成新的研究成果。那几年里,他基本上每年翻译一本著作,并在此基础上,再写上几篇原创性的论文。

在翻译与学术之间,郭台辉遇到了自己的机会。2009年,他接手翻译《利维坦的诞生》,在此过程中与作者埃特曼保持密切联系,受邀赴纽约大学社会学系做访问学者,也因此开始接触历史社会学。在埃特曼的帮助下,郭台辉联系到这个领域的十几位国际顶级学者,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与他们见面和交流,郭台辉发现历史社会学是一个富矿。这成为他铁心转向历史社会学的契机。

1F43D

2018年5月,Albany,郭台辉向耶鲁大学历史社会学学者Julia Adams赠书

郭台辉希望尝试推动中国学术界在该领域的发展。他在名家访谈的基础上,进一步整体反思他们的研究以及历史社会学的学术史,开始把历史制度主义、比较历史分析、过程追踪分析、时间系列分析等方法,结合到此前研究的政治身份理论与历史问题之中,并找到其在中国发展的意义。

如果要给历史社会学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社会科学发展历史意识,把社会科学中的一些重大命题放在历史过程中考察,并利用历史材料检验或者从历史事实中提炼理论命题。

这种历史意识,成为郭台辉看待问题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历史意识对他自己产生三方面的重要影响:人一旦感受到历史对现实的力量,思维模式容易发生结构性转变,看问题不再是此时此地,而是着眼更长时段与更大空间;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历史过程,要寻找历史的轨迹,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回到它的历史过程去看当下的结果;历史意识也给生活理念带来变化,思考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有利于习惯性地自我反思与剖析。

做学术的韧劲

近几年来,郭台辉开始思考生死问题,并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与阐释叔本华、尼采、弗洛姆的存在主义哲学传统。他认识到人的意志非常强大,既可以用生命意志反思自己,也可以反思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历史。这看似是悲壮、跨越历史的思想连接,却有一种共通感,更能打动别人,说服自己。

在郭台辉看来,不放弃求学,不放弃研究,不放弃生命本身,表面是一种韧劲,实际上是由人的自由意志所决定的。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把巨石推上山顶,这个看似徒劳的行为与不屈不挠的精神,无法从功利-目的决定论来解释,只能说是人自身的自由意志决定了自己的存在意义。如果生活有一种坚韧不拔、向死而生的强大精神支撑,人一般不会轻易向命运屈服。

E12EE

2021年3月,郭台辉于云南大学校园中

进入不惑之年之后,郭台辉开始与所谓的“先天不足”和解。出身、学历、性格以及各种外部性的不利条件等等,这些不可改变的因素都固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也塑造了一个独特而真实的自我。在磨炼学术韧劲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谦卑感和进取心,走得更加踏实。

作为用历史社会学研究政治的探索者,他希望更多年轻同行历史地看待自己与社会,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结合在一起。对历史更加有敬畏感,对自己的所得就会更加有谦卑感,对未来也会更充满期待。过去是现在赋予意义的,未来是现在所决定的,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会在未来展示出来,惟此,我们才能以积极的生活态度,过着一种反思性的生活。

供稿:2020级公共管理专业(MPA)王丽

审核:熊易寒

编辑:余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