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5-28浏览次数:
上海论坛2015子论坛“国际气候谈判与亚洲减排经验”于2015年5月24日下午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成功举行。该子论坛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薄燕教授担任主席,邀请了国内外来自学界和实务界的五位嘉宾进行发言。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薄燕教授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 高云博士
第一位发言者是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高云博士。高云副司长系统介绍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科学结论,指出IPCC第五次报告传递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人类活动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已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主要因素,二是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将随着破坏活动的加剧而变得更为严峻。因此,应加快形成关于气候变化的共识,对气候变化的事实和危险保持关注,并思考出一条符合长期发展需求的道路。这份报告也为政策制定者们指出了应对问题的一些方向,使他们能够找到一个能够通过国际协议来扭转气候变化的路径。高云博士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主席团中国政府代表,并多次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核心谈判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
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研究学院 Benjamin Cashore教授
来自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研究学院的Benjamin Cashore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一种与国际气候谈判相异的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他认为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集体行动已经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阻力而非助力。原因在于这些集体行动过于强调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的作用,而这些条约和协定往往会缺乏效力。因此他主张通过另一种替代性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改变对于气候变化的定义,即它不是一个关于全球集体行动的问题,而是一个“超级棘手”的问题。其次,可以利用路径依赖理论,使解决气候变化的途径成为一种渐进的、有效的过程。这种路径依赖的途径具体涉及到锁定效应、自我增强、报酬递增和正面反馈的机制。这种工具的理论设计也应涉及具体政策,如“建立联盟”的理论,以及实现一种更为公平的国际环境。Cashore教授也是耶鲁大学“Yale International Fox Fellows Program”的项目主任以及国际森林研究组织联盟中“森林认知和治理建构”工作组的主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副教授 高翔博士
第三位发言者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副教授高翔博士。他强调气候问题只能由国际谈判来解决,认为国际气候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途径。他认为国际气候谈判存在着三个阶段:一是“有抱负的开始”,二是“令人失望的挫折”三是“恢复的希望”。这些阶段的变化也与IPCC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他指出,作为排放的主要来源,发达国家应发挥领头作用并扮演起更为重要的角色,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行动需要来自发达国家的更多支持。他还介绍了即将于今年年底达成的“巴黎气候协议”所包括的关键议题:即减排、适应、支持、透明性和法律问题。高翔博士自2009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负责减排和透明度议题。他也是《京都议定书》遵约委员会成员。
泰国温室气体管理办公室的执行副主任 Natarika Wayuparb博士
来自泰国温室气体管理办公室的执行副主任Natarika Wayuparb博士介绍了泰国的温室气体减排经验。她首先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泰国的负面影响,包括沿海地区面临海平面上升和土地被淹没的问题。其次,她梳理了关于泰国目前采取的减排行动的现状,包括泰国设立了国家适当减缓行动的目标,在其第11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等。她认为,国家成功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应该包括:将气候变化的政策、计划和措施主流化,并通过不同部门的整合加以落实,另外要注意提高公众的气候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和专业人才的培养。Natarika主要负责泰国国内的温室气体减缓工作,并自2004年以来作为泰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助理 李瑾博士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助理李瑾博士主要介绍了目前中国碳市场的政策和发展。她指出,排放交易在国际上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国家遍布各大洲,所覆盖的范围和人口都在迅速增长。在中国,目前有7个省市进行了碳排放交易的试点工作,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碳市场。总的来看,碳交易试点对中国来说是好的经历。它们在减排手段、综合性立法、科学数据的收集、政企间协商、企业能力的发挥和透明度上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中国碳交易系统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将区域性的碳交易体系试点转换为全国性的统一碳市场。李瑾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和运作,负责数个上海碳排放交易试点项目。
发言嘉宾与在场观众还围绕着2015年巴黎气候协议、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