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复旦政治学8117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7-01 浏览次数:0

发布时间:2015-07-01浏览次数:510

2015年6月20日,一个蓝天白云的日子,我们——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1981级政治学专业的近三十位同学,从北京,从安徽,从江苏,从浙江,从美利坚,从新西兰,从加拿大,从日本,从祖国和世界的四面八方,聚首复旦,共同庆祝我们自己的节日——纪念我们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三十周年。

毕业聚会于20日上午10时在复旦日本研究中心正式开始。应邀出席的教师代表有德高望重的王邦佐老师、孙关宏老师、倪世雄老师,可亲可敬的浦兴祖老师、杨木全老师,还有一致公认的帅哥美女竺乾威老师和胡雨春老师。

聚会的过程始终洋溢着一股浓浓的暖人的师生情、同窗谊。活动伊始,老师们回顾了复旦政治学专业艰苦卓绝的创业过程,向我们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创业和奋斗的艰辛。三十多年后,我们又一次有幸聆听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感悟至深。正如老师们和随后的同学交流发言中谈到的,当年,近四十位懵懂的热血青年在王邦佐等老师们的召唤下,共同奔向复旦国际政治系,聚集在政治学8117的旗帜下,成为1949年后复旦政治学可能也是中国政治学的”黄埔一期”。可是那时的我们完全不懂政治,不懂政治学(可能那时全中国也没有几个人真正懂)。“那时我们没钱,却有热情,还伴着尘土飞扬的幼稚”,热情而幼稚的我们在复旦的青草地上,在弥漫在复旦的自由的空气中寻觅着纯真,追求着理想。

尽管有老师们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教导,也有我们废寝忘食、寒窗挑灯的苦读,“从古拉格群岛到永无尽头的春天,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到西西弗斯的神话,从弗洛伊德到切·格瓦拉”,我们几乎整整讨论了四年,但终究没能搞清楚政治的真谛,当然也不可能找到打开中国政治之门的钥匙(那时的大学生们似乎都有一种特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寻找并发现熟悉的目标

三十年后,我们这群昔日复旦的青春学子重聚复旦(神奇的是岁月的流逝对我们政治学8117女同学们的容颜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即使做了外婆的,依然容颜依旧,美丽如初),想找回当年的纯真与理想。在当年上课的教学楼前,或者以曾经共同居住了四年的宿舍楼为背景,我们纷纷合影留念。

漫步小径、草坪,流连曦园、燕园,在似曾相识的校园中,我们仔细地寻觅着,寻觅着当年的复旦,寻找着当时的感觉,因为那其中曾经承载着我们的热情和理想。但三十年的变化太大了,今天的复旦已不是当年的复旦,今日的中国也不是当时的中国——有一些东西一旦逝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一如我们非常熟悉、非常亲切的国政小楼,我们只能在记忆中去感受她,回味她了。

与班主任合影

好在这次我们还是看到了我们最想看到的——“王邦佐老师依然健朗,思路清晰地回忆起当年创办全国首届政治学专业的艰辛。孙关宏老师睿智如当年,浦兴祖老师不亏是班主任,不仅记得我们名字,还记得我们五湖四海的故乡在哪里。教日语的杨木全老师是我们这些和日本打交道的同学的启蒙老师,是我们命运的引领者,作用无可替代。知心大姐胡雨春老师依旧和蔼可亲,教我们行政管理课的大帅哥竺乾威老师依旧风度翩翩。教英语的倪世雄老师银发飘飘、风采依旧” 。

并且这次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我们最想要的东西——同窗四年所凝结下的那份浓浓的浓浓的同学情谊。四年的同学生涯,其中发生过许多轰轰烈烈、令人心动的故事。在这次聚会上,有的同学袒露心扉,向大家讲述了埋藏在心中几十年的秘密;另一些同学则“老实交代”,澄清了政治学8117班史上一些原先笼罩在“迷雾”中的事实。这些令人感慨万千的秘密和故事,体现着我们同学间的那份深深的情。那些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愈来愈浓,愈来愈烈,最后得到了美丽的升华。复旦政治学8117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家庭,“全体81级政治学同学一路相伴。未来30年,40年,甚至50年,当我们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时依然携手共行。当我们垂老之时还记得今天的相聚,还能彼此叫得出彼此的名字,从苍老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还记得同学间的点点滴滴。希望时光不会冲淡我们的同窗之情,不会带走温馨的记忆”。

当年宿舍楼前合影

是复旦国政系的老师们帮助建立了复旦政治学8117这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复旦国政系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四年时光。我们要向老师们深深地鞠躬致谢,我们要向国政系深深地鞠躬致敬。

今后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我们都会牢记自己是复旦政治学8117的一员,珍惜我们这个大家庭,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复旦政治学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