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09浏览次数:740
2015年6月28至29日,由新近成立的复旦-杜克全球社会政治态度研究中心组织的“全球民意调查研究高峰论坛”(Forum on Global Barometer Surveys;2015 GBS Forum)在复旦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全球风向标调查负责人和上海的相关专家学者20多人参加了该论坛,并运用全球民意调查数据发表了研究成果,围绕中国崛起这一时代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在6月28日的开幕式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一同见证了复旦-杜克全球社会政治态度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陈玉刚处长、国务学院刘季平书记应邀参加了开幕式。
陈玉刚教授、刘康教授共同为复旦-杜克全球社会政治态度研究中心揭牌
论坛开幕式于6月28日上午9点半在我校逸夫科技楼多功能厅正式开始,复旦-杜克全球社会政治态度研究中心(下称:复旦-杜克中心)中方主任郭定平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致欢迎辞,代表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教授,对莅临我校出席本次论坛的国内外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陈教授介绍说,本次GBS论坛由国务学院支持举办,强调国际化将是我校及国务学院今后发展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陈院长认为中国应推广政策性研究,使学术与现实接轨。
陈志敏教授 | 郭定平教授 |
三位嘉宾先后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他们分别是复旦-杜克中心主任、杜克大学教授刘康,GBS理事会主席Marta Lagos女士,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舆情研究中心主任郭可教授。刘康教授指出,目前进行针对中国崛起的全球民意与认知的调查研究具有急迫性,杜克大学于这方面正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刘教授欢迎复旦大学同仁参与民意调查并作出贡献。Lagos女士作为GBS理事会主席,指出GBS的研究范围已遍及全球各大洲的几乎所有主要国家,接下来的挑战将是建构一种“全球视野”;而中国正在崛起,具有全球影响力,无疑是完成此目标的绝佳地方。郭可教授则认为,中美两国之间目前仍存在误解,相关界别应多出版有关中国的学术书籍、文章以及报告,以增加人们对中国以至世界其他地方的认识,并期待未来与复旦-杜克中心的良好合作。
刘康教授 | Marta Lagos女士 | 郭可教授 |
上午的学术报告围绕全球公众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展开。首先,世界价值观调查机构理事会主席、英国阿伯丁大学教授Christian Haerpfer做了题为《中国的价值体系及其变化:世界价值观调查对中国1990-2012年的分析》的报告,介绍了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 Survey;WVS)的历史及其发展,WVS在最近一期(2010-2014)针对中国的调查中,主要发现了中国人对腐败现象的反感;对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提高;对生活质量满意度提高;个人幸福指数提高等趋势。
诺丁汉大学教授王正绪做了《世界对于中国崛起的看法:全球风向标的发现》,介绍了全球风向标调查(Global Barometer Survey)及其他调查中关于中国形象的主要几个问题及其结果,发现大多数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持正面的印象。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大多数国家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对其国家有积极的影响。王教授认为复旦-杜克中心的建立可以为进一步的民意调查提供更多的便利。
Christian Haepfer教授 | 王正绪教授 | James Tang教授 | Kseniya Kizilov博士 |
阿伯丁大学研究员Kseniya Kizilova博士做了题为《中东北非国家对中国的印象:后阿拉伯之春时期的发现》的报告,调查发现阿拉伯之春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伊拉克、约旦、埃及和突尼斯等国33%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他们国家的稳定有积极作用;31%受访者认为中国并不影响中东北非国家的稳定。综合看来,中东北非国家对中国的印象倾向中性。
刘康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的崛起:全球公众观念调查》的报告,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全球舆论调查中心在全球开展的关于中国问题调查的项目情况,该调查发现,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全球对中国的看法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总体来说,对中国的看法正越来越积极。刘康教授认为,公众观念调查成为了理解中国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增进人民间和国家间关系的关键所在;而公众对中国崛起的态度、观念和看法,是物质维度和观念情绪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下午的研讨主题是公众对政治制度信任度的国际比较。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朱云汉教授做了题为《政府机构公信力的削弱:比较视野下的东亚》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当前世界各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趋势,并认为这一趋势是长期存在的,而非所谓周期性的。接下来朱教授介绍了东亚国家的情况,2001年以来共四波亚洲风向标调查的数据显示,东亚各国总体上面临政府公信力下降的问题。他认为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有政治动乱的持续性影响,经济停滞和中产阶级贫困化,腐败与寡头统治影响,政府面对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减弱等6种原因。朱云汉教授认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力建设,包括增强领导力,增进团结,加快改进速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沟通等方面。
朱云汉教授 | Michael D. Robbins教授 | 左才博士 | ShoushiLi博士 |
Marta Lagos女士做了题为《拉丁美洲:一个偏离的案例》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各个文化圈中的价值观的持续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有两个维度 — 传统价值-现实理性价值维度和生存价值-个人表达价值维度。她指出需要在文化地图中理解拉丁美洲对于其自身价值观念,包括民主理念的坚持。Lagos女士研究发现,拉丁美洲整体上对于人际之间的互信较低,而拉丁美洲人民对于政府的信任程度却高于欧洲各国民众。拉丁美洲国家对中国的看法目前比较积极,但是有向消极方面发展的趋势。
Christian Haerpfer教授做了题为《后苏联时代欧亚大陆政治资本和对政治制度的信任:对欧亚风向标和世界价值观调查1994-2013的分析》,所调查的国家主要涵盖了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Haerpfer教授发现在后苏联时代,欧亚国家的政治资本呈下降趋势,而对政治机构的信任程度则有所提高。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Michael D. Robbins的报告题为《非民主政制中的政治信任 – 阿拉伯风向标调查的证据》,所调查研究的国家包括摩洛哥至伊拉克等14个主要阿拉伯国家。Robbins教授认为,政治信任是一种对政治机构的评估心理状态。他发现制度性与文化性因素均影响着中东和北非地区国家人民的政治信任度。独特之处是,这些国家政府推行改革的力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民对其的政治信任程度。
Kseniya Kizilova博士的《后苏联时代对新独立国家政权的支持度1994-2004》报告中集中研究9个后苏联时代东欧及中亚国家的政治变革进程和对现政权的支持度。结果发现这些国家的变革历程皆不尽相同,乌克兰、摩尔多瓦等国家的民主发展较为成功;而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一些国家则相对没有这么成功。总体而言,这些国家的人民对现国家政权的支持度较低;国内政治文化和公民社会有待形成与成熟。
与会的专家学者在问答与自由讨论环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丰富的交流。最后在闭幕致辞中,朱云汉教授希望GBS的调研能超越区域性,未来进行全球或跨地区规模的比较调研。陈志敏教授则对GBS调查数据于中国外交政策研究的适用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期望不同机构的调研能相互竞争互补,在数据收集方法与分析方面,为学术理论发展与创新作出贡献。
(撰稿:洪明超 周思勰; 摄影:齐放;审定: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