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国政系毕业生巩辰卓荣膺罗德奖学金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12-10 浏览次数:2

来源:青年报 记者 刘昕璐 2015年12月09日

原题:首批中国罗德学者揭晓 明年拿48万奖金上牛津 为什么是他?

目前,巩辰卓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播与信息团队的实习生在坦桑尼亚工作。 (受访者供图)

前天,首批罗德中国奖学金的四位获奖者名单揭晓,来自复旦、清华、浙大、北大的4位“90后”青年通过层层选拔后摘得中国区席位,明年10月,这一男三女就将拿着每学年约50000英镑(约合487450元人民币)的奖学金前往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课程。

罗德奖学金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奖学金”,它设立于牛津大学,至今已有113年的历史,是世界上首个大规模的国际性奖学金项目。这个诞生过40多位国家领导人、1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奖学金项目今年首次对中国大陆开放申请。

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一位男生、复旦大学毕业生巩辰卓说:“我很清楚获得奖学金不是终点,前方的路还很长。”

巩辰卓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15届毕业生,毕业时曾获得“毕业生之星”称号。目前,他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播与信息团队的实习生,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工作。

首批“罗德中国奖学金”的四位获奖者名单前天揭晓。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奖学金项目之一,罗德奖学金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奖学金”,最终,来自复旦、清华、浙大、北大的一男三女共4位“90后”经层层选拔后摘得中国区席位。明年10月,他们可以拿着每学年约50000英镑(约合487450元人民币)的奖学金前往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课程。

评委阵容强大 申请者需经过三轮考核

罗德奖学金设立于牛津大学,1902年依照英国矿产业大亨西塞尔·罗德的遗嘱而设立,至今已有113年历史,是世界上首个大规模的国际性奖学金项目。今年,这个奖学金首次对中国大陆学生开放。

据悉,所有争取首届“罗德中国奖学金”项目的申请者均须历经三轮考核。在经过初步筛选后,进入第一轮面试的人数高达600人。负责第一轮面试的面试官,是由牛津、剑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英国名校和美国常青藤在中国的校友组成。

第二轮的面试官,则由全球各地的罗德学者担纲,他们可能是公司集团的高管,或者在政府部门任要职,他们通过Skype或电话,对申请者进行约半小时的谈话面试,有的申请者还会受到多于两名考官以上的面试。

最终,进入第三轮终选的16名申请者,男女各8人,包括12月4日的晚宴和5日的封闭面试,最后选出4名获胜者。他们面对的最终面试遴选委员会共有10人,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对入选者进行评判,选择评委时以中国本土为主,同时兼顾性别、年龄、行业等多方面的平衡性。

这豪华的10人评委包括体育名人姚明,罗德基金会主席、罗德学院院长查尔斯·康恩(Charles Conn),罗德中国奖学金全国理事长汤玫捷,罗德中国奖学金全国秘书Simon Rabinovitch,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盖茨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李一诺,罗德学者、美国总统讲稿撰写人James Fallow,罗德学者 Ong Teck Chin、Hoi Tung、ZhangTianyu。

采访中,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评委来自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包括商业教育NGO体育文化传媒各个领域,比如,姚明所代表的体育精神中的很多也是罗德希望在获奖人身上看到的,包括团队合作精神、领导力、坚韧不拔等等。

仅限19-25岁青年 遴选过程中非常注重多样性

罗德奖学金项目至今秉承罗德先生的遗愿,遴选申请者时不仅要求卓越的学术能力,同时也要求非学术领域的成绩(例如体育、艺术、辩论等)和乐于帮助他人的内在品质,以及最为重要的成为领导者的潜力。罗德奖学金对申请者的年龄限制是19-25岁,并且在前往牛津前必须读完本科。

罗德奖学金在遴选过程中非常注重多样性,因此罗德学者除了共享一些基本特质之外,没有单一的模型。这次进入终选名单的16位候选人就读于十余所海内外高校(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纽约大学等),来自不同的省份,拥有多样的学科背景。

参与终选评选工作的盖茨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李一诺表示,16名进入终选阶段的申请者,都具备除学业优异之外的三个特质: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对社会和时代的大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深刻的责任感。“这些特质,在世界范围里的年轻领导者中是相通的。这些出生于1992年到1994年间的年轻人,是中国年轻一代的优秀代表。”

另据强调,在16人的终选名单中,有相当一部分只有非常普通的社会经济背景,有一些甚至来自农村地区的贫困家庭。因此,罗德奖学金并不是一个专属于特权阶层的奖学金项目。

针对“三女一男”的最终结果,罗德中国奖学金全国理事长汤玫捷说,其实,在终选阶段的一开始,所有评委们便达成了共识,即不对最后遴选的结果采取任何平衡措施。这意味着,不论是申请人的性别、文理科背景、本科就读于中国本土抑或是海外,都不会成为影响结果的额外考量因素,“完全是独立选拔,没有考虑任何平衡角度”。

4位90后最终入选 上海的幸运儿毕业于复旦大学

在新获选的四名中国罗德学者中,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巩辰卓,目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播与信息团队的培训生,在坦桑尼亚工作。他表示,日后希望创立一个非营利组织,以帮助农村学生和中国其他弱势群体。

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的任娜瑛,是中国青年同伴网络(China LGBT+ Youth Network) 的联合创始人,专注于性别教育和学术研究,并在北京同志中心(Beijing LGBT Center)担任志愿者,推进中国性别平权意识的普及。她计划在牛津大学攻读女性学,并立志帮助发展中国性别研究的理论基础。

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攻读硕士学位的张淳映,毕业于浙江大学,曾在国内于多家境内外媒体实习,她希望日后成立一个中国的媒体平台,追踪报道并评估公共政策。

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张婉愉,曾在北京大学和四川省积极参与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帮助在工厂作业中受伤的工人,尤其是饱受硅肺病折磨的工人们进行诉讼。

无独有偶,入围最后十六强的黄天磊也是复旦国政专业2015届毕业生,辅修哲学。

■背后的故事

入围的2名上海牛人来自复旦“牛仔班”

“首批罗德中国奖学金的四位获奖者名单揭晓”的消息,第一时间就在复旦师生的朋友圈里刷屏,其中,不仅因为复旦大学毕业生巩辰卓摘得席位,还因为其同班同学黄天磊也入围了16人名单,而他俩所在的班级亦一直有着“复旦牛仔班”之说。

巩辰卓:脚步已经踏过6大洲28国

“罗德中国奖学金全国秘书Simon Rabinovitch 打电话给我时,并没有直接告知结果,还卖了一个关子:说这次竞争真的很激烈,语气还异常凝重。感觉我就要被发好人卡了。结果突然一个‘but’(但是),说我被录取了。”巩辰卓笑着回忆,自己的第一反应是问:“Really?(真的吗)不过,我很清楚获得奖学金不是终点,因为前方的路还很长。”巩辰卓说道。

作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2015届毕业生,他毕业时曾获得“毕业生之星”称号。在校期间,巩辰卓始终坚持扎根学术,绩点排名全院第二。大三上学期,他开始了对美国社会化媒体外交的研究。之后的两年里,他带着研究成果参加了第五届欧洲政治研究协会研究生会议和2015年U21国际大学联盟本科生会议,并且以独立作者身份在核心集刊《美国问题研究》上发表文章。2015年寒假,巩辰卓前往巴西接受了系统的定量培训,成为课堂上唯一的一名本科生,也是该培训举办6年来的第一名中国学生。他参加过的学习交换项目遍布世界各地。迄今为止,巩辰卓的脚步已经踏过6大洲28国。

除此之外,兼济天下的大众情怀让巩辰卓始终保持对社会的关切。在大学四年期间,四个假期在中国乡村支教。其中连续三年寒假前往海南省博学村参加支教活动;2013年暑假,他还前往坦桑尼亚第二大城市尼亚姆万扎做志愿教师。

今年,巩辰卓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联合国实习生,在面试时,他主动提出希望回到坦桑尼亚。目前,他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播与信息团队的实习生,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工作,主要进行传播类项目的管理,协助社区电台宣传HIV教育、性别平等,并推广公民教育。

黄天磊:同样有着多样的海外交流经历

无独有偶,入围最后十六强的黄天磊是巩辰卓同班同学。他长期关注缅甸事务,并凭借自身对相关议题的研究荣获国务学院论文大赛一等奖(2013)、二等奖(2014)。同时,他独立展开本科生学术资助计划(FDUROP)望道项目《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话剧透视当时台湾政治与社会现实》,由此获“望道学者”称号。

与巩辰卓相似,黄天磊也有着多样的海外交流经历。他曾赴印度Admednagar小镇Takshila学校任志愿教师;连续两届参加东亚未来政治领导人峰会;在香港大学建筑学院上海学习中心修习城市化;作为中法丝绸之路交流协会核心成员访问法国巴黎,获得资助赴韩国高丽大学暑期学校学习;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北京大学暑期学校修习国际经济;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公派交流;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岛做农场帮工……不停歇的脚步让黄天磊有了较广的国际视野。

目前,黄天磊正在翻译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前加拿大自由党领袖米哈伊尔·英格纳季耶夫(Michael Ignatieff)自传性著作,并计划于近期前往澳大利亚打工旅行、体验生活。

[大学辅导员]

他们是“牛仔班”的两颗明星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巩辰卓与黄天磊在大学期间是同班同学,他们都出自同一个班级–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1级本科班。

这是一个庞大的班级,共有学生178人(留学生34人)。在这个班级里,中国西部计划志愿者、村官选调生人数创复旦纪录,有3位毕业生通过选拔、由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批公派赴联合国实习,占全国总数15%,80%以上学生有海外学习体验,被称为“复旦牛仔班”。

“大众情怀,精英意识”是国务学院11级本科班的师生经常用来勉励自己的一句话,各种学术活动、高规格的国际项目都有他们的身影。毕业后,他们也一直感慨辅导员朱佳老师领头构筑学院以体验式学习为核心的第二课堂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全球治理意识和能力。

朱佳老师说,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巩辰卓与黄天磊是国务学院11级本科班中两颗耀眼的明星。在这个班级内,还有很多同学继续在世界各地践行着“卓越为公”的学院精神,在纯真而火热的时光里,彼此温暖,共同成长。

[小贴士]

罗德奖学金录取率仅0.7%

获得罗德奖学金的人到底有多牛?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哈佛教授迈克·桑德尔等都曾是罗德学者。这个诞生了40多位国家领导人、70多位跨国企业董事长或执行长、1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奖学金项目今年首次对中国大陆开放申请。

初创者西塞尔·罗德希望在拥有“道德力量”和“领袖本能”的青年人中培养“有公德心的领导阶层”,通过增进世界不同政权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消弭战争。如今,每年都有超过1.2万名申请者参与罗德奖学金的角逐,但最终只有83人能够脱颖而出,录取率仅有0.7%,因此,罗德奖学金又被称为“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

此前,罗德奖学金在全球已经扩展到美国、德国、印度、中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今年进入中国大陆,被认为是继上世纪70年代女性获得申请资格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扩展。

据了解,罗德奖学金之所以决定进入中国,不仅是因为中国经济的腾飞,也因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更重要的是,罗德奖学金项目的要义之一就是要让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年轻人在一个社群中共同生活、相互学习、增进理解,其他国家的罗德学者会从中国学者身上获益很多。

申请“门槛”

年龄:19-25岁

学历:前往牛津大学前须读完本科。

标准:要求申请者不仅有卓越的学术能力,同时也要求非学术领域的成绩(例如体育、艺术、辩论等)和乐于帮助他人的内在品质,以及最为重要的成为领导者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