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院外交学系马建标教授的学术论文《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新殖民主义”话语本质》,于《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9期正式发表。

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外交政策经历从“大陆扩张”向“海外扩张”的战略转型。面对在东亚相对弱势的竞争格局,美国摒弃了欧洲列强瓜分领土的传统殖民模式,转而诉诸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为核心特征的“新殖民主义”策略。
论文强调,美国政府表面上高举“保全中国”与“机会均等”的旗帜,暗中嵌入独占未来中国庞大市场的战略野心,通过将门户开放政策包装成“反对领土占有”的所谓“进步”方案,博取虚誉,争取广泛支持。
因此,门户开放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新殖民主义”话语。它巧妙利用“反对旧殖民主义”的国际法话语,服务于美国的经济扩张与区域主导权诉求。

安徽省利辛县人,现任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外交学系教授。2005年获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获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导师金光耀教授;2008-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导师汪朝光教授。2014-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UCSD)、哥伦比大学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中华民国史、中美关系史、东亚国际关系史、当代中国外交史等。
马建标教授先后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社科新人”、复旦大学“卓学计划”优秀人才、国家级人才计划奖励等荣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大创新课题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
迄今为止,马建标教授在《历史研究》发表6篇,另在《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学术月刊》《史林》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等中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专题论文,并有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著:《冲破旧秩序:中国对帝国主义国际体系的反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权力与媒介: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传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译著:《第一次冷战:伍德罗·威尔逊对美苏关系的遗产》(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上海三联书店,2008),《误读异邦:20世纪的美国人与中国、俄国的关系》(台北,2014);主编《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参著《(新编)中国通史》(民国卷),《上海电信史》(多卷本)等大型通史著作。
马建标教授在复旦大学为本科生开设全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20世纪中美关系与东亚世界》;主讲的研究生课程有《中国外交史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专题研究》,《媒介与国际关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