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的发展与治理国际论坛召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10-17 浏览次数:0

2016年9月24日-25日,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外事处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热图利奥·瓦加斯基金会以及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联合举办的2016年金砖国家的发展与治理国际论坛在光华楼思源厅举行。会议邀请了来自金砖五国的学者专家和政府官员外,还吸引了来自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的专家学者参会,围绕金砖国家发展与治理相关议题,展开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aaa

会议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敬乂嘉教授主持。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教授陈志敏、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会长黄文平、印度人事部Anurag Sriwastava副秘书长、热图利奥·瓦加斯基金会Jose A. Puppim de Oliveira教授、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Alexey Barabashev教授、印度管理学院Navdeep Mathur教授以及南非Western Cape大学Christopher Tapscott教授分别致欢迎词。

随后会议进入学术议题发言和讨论环节。第一场学术发言报告由敬乂嘉教授主持进行,主题为 “社会政策与福利国家”。首先,多伦多大学教授Joseph Wong认为近年来金砖国家不仅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在社会减贫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以巴西为例,就发展中国家政府实现精确减贫展开了论述。紧接着来自Goa大学的Dattesh D. Parulekar以印度当前的经济结构转型问题和相关战略为切入点分析了金砖国家内部从减少贫困到消除贫困的转变。巴西代表Lucas Jose Dib则通过比较巴西和中国的公共政策成功案例,引出对中等收入国家社会福利、国企改革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等的思考,并对如何提高和改善国民生活水平提出了看法。

第二场学术发言主题为“金砖国家与全球治理”,由Alexey Barabashev教授主持。来自英国Birmingham大学的Paul Collins教授通过比较金砖国家公共政策的异同,分析在全球治理层面金砖国家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他认为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全球政治议题上需要强化用“一个声音说话”。Macau大学的Rostam J. Neuwirth以金砖国家的视角分析全球治理的变化和多样性,他认为金砖国家较为宽松的“对话与合作平台”机制的建立有利于重新认识当前全球治理的变化和多样性。同时,通过对已有的金砖国家合作的评估,Rostam J. Neuwirth教授从法律路径上对金砖国家合作的框架和范围做更为准确深入的界定。最后,Azim Premji大学的Suraj Jacob通过分析各国派遣到新兴国家诸如金砖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外交使节的性别差异,认为这些新兴经济体可能打破当前全球决策制定的性别平衡,进而对之前的全球标准造成更为深远地冲击。

25日上午,第三场学术发言报告会在光华楼思源厅举行,由Navdeep Mathur教授主持。围绕“央地关系”,四位参会者进行了精彩的发言。第一位是来自复旦大学的张平,通过对中国的省际间财政权下放和地方支出偏好的分析,在财政层面对中国央地关系进行了很好地概况和总结。随后来自高等经济大学的Andrey Klimenko探讨如何制定高效的国家战略计划,他认为高效的国家战略计划应该从法律、组织、信息和技术等几个角度架构框架,兼顾直接和间接成本,同时反映全球化趋势,因而高效的国家战略计划最终能够帮助国家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第三位发言人是印度咨询师Amitava Basu,具体分析了印度地方政府面临的挑战和权力的变化。最后,来自上海纽约大学的Rodrigo Zeidan教授以巴西国家发展银行为例,对国家发展银行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就各国的国家发展银行如何实现更好地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其后,以“公民服务和公民社会”为主题的第四场学术发言报告会在Christopher Tapscott教授主持下进行。来自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的Alexander Kalgin, A. Klimenko围绕官员公共服务动机,发现实证研究并没有支持俄罗斯官员倾向于来自具有腐败倾向的年轻人,希望进入公共部门的年轻一代仍然具有理想化的特征。随后,来自同一个大学的Andrey Klimenko教授总结了有关公民服务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并具体以俄罗斯为例,评析了自上而下的传统研究路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张远凤教授基于约翰霍普金斯有关非营利部门国际比较的项目数据,划分发达国家、过渡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个类型,以就业率、人均GDP、主要活动等为指标,比较发现中国的非营利部门当前总体处于过渡型国家的阶段,但就某些具体指标而言,中国仍处于低水平。Western Cape大学的Lisa Thompson则就南非国内金砖国家主导的合作情况对公民社会在金砖国家中充当的角色进行具体分析,为之后金砖国家更为深入的合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会议最后一场学术发言报告会以“管理实践和制度”为主题,有巴西FGV基金会大学的Jose A. Puppim de Oliveira教授主持。首先,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立华教授围绕公共行政领域冲突解决机制,从不同文化背景切入,对中国主要八个文化传统所推动的应对冲突的解决机制框架进行评估和完善,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行政领域的冲突解决机制的深远影响。香港城市大学的李万新则从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当前空气污染预防和控制现状。Macau大学Denis de Castro Halis通过对金砖各国国内法律文本的研究,分析了当前金砖各国对外资管理的法律框架的异同。在他看来,法律框架是金砖各国未来深入合作的基础,通过对法律框架的完善有利于改善合作,促进金砖各国公司、个人的发展。Macau大学的Alexandr Svetlicinii比较了金砖各国竞争性法律和制度设计,发现金砖各国普遍处于竞争法治的低水平,从而影响到了国内自治、资源、技术、资本以及劳动力等的合理配置。因而完善当前的竞争制度和相关法律框架将极大地保护金砖各国市场竞争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金砖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会议委员会成员对为期两天的论坛进行了简要的总结,肯定了每位与会者就相应主题的精彩发言,并就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筹备和讨论。会议期间,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既对已有的理论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也对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做了认真细致地研究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会议讨论热烈,反响积极。各方议定在2017年在复旦大学召开第二届金砖国家发展与治理论坛。(撰稿:何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