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与全球经济治理”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5-15 浏览次数:0

2017年5月13日,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联合举办的“G20与全球经济治理” 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是今年两校关于“中国与德国如何在G20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加强合作”系列会议的第一次,下次会议将于7月4日在德国召开。

1

会上,来自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等多位学者齐聚复旦大学,围绕“G20与全球经济治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会议致辞中,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指出,随着中国在G20中角色愈加重要,中国学者也更多关注G20研究,但全球变局加剧,如何巩固共识成为重点;同时在“一带一路”峰会即将举行的情况下,诸位学者齐聚复旦大学对全球经济治理进行探讨,意义重大。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玉刚教授表示,本次会议是一个讨论G20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绝佳时机,不仅因为汉堡峰会,也因为“一带一路”峰会,中德双方在推进全球发展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过程中都是重要角色。

此次会议组织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朱杰进副教授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和目标。2016年G20杭州峰会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的全球治理成果,在G20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2017年汉堡峰会要继续拓展杭州峰会成果,在后杭州时代巩固和发挥好G20全球经济治理首要平台的作用,推动G20实现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的机制转型。本次研讨会希望在回顾杭州G20峰会和展望汉堡G20峰会的基础上,对G20全球治理的理论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第一场会议由Dr. Jorn-Carsten Gottwald主持,波鸿鲁尔大学Sebastian Bersick教授首先围绕“新思维与老伙伴”这一主题对中德在G20经济合作及环境合作这两大主要议题上联合治理的前景进行展望,他认为如何将其他国家如美国囊括进合作议程将是汉堡峰会的首要议题之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张春研究员以G20与非洲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讨论了G20在共同行动以促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及相关限制。同济大学郑春荣教授提出,G20汉堡峰会的议程包括“韧性”、“可持续性”及“责任”三大支柱,中德两国在这三个方面都可以展开深度的合作。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刘宏松教授就“政治机遇和中国在G20的提案行为”为主题进行讲演,他认为在G20国际金融监管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充分利用了“政治机遇”,包括危机催生的“冲击”和需要中国贡献金融资源两方面,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第二场会议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郑宇教授主持。首先中国社科院教授江时学介绍了中国与欧盟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在回顾了中国及欧盟合作为何重要后,江教授探讨了中国欧盟合作的可能领域如贸易治理、网络安全治理等等。Jorn-Carsten Gottwald则以角色理论为分析路径,解释国内外情景如何推动国家做出与传统外交政策不同的决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于宏源教授从能源治理角度解读在全球石油需求下降、新的气候协定制定的情况下,G20如何对其进行治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赵剑治博士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对G20及多边发展银行的改革进行解读,详细解读了在新基础设施建设中G20和新多边发展银行的可能角色及优势。

第三场会议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宋国友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郑宇教授发表了题为“援助—投资—贸易关系:关于发展援助的讨论”的演讲。他认为,随着新兴捐助者的兴起,援助—投资—贸易关系的做法已经引发了关于传统官方发展援助模式可行性的辩论。随后,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徐秀丽教授通过中国人在匈牙利投资建厂的案例为我们分析了南南劳工关系,强调了“南北”、“东西”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二分法的不足之处。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田慧芳研究员发言的主题为“当前全球气候治理的演变和评估”,她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线索,对G20在全球气候融资领域的治理进行了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万瑜副教授对墨西哥和巴西进行案例研究,分析了G20拉美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指出拉美国家和其他G20成员国应在制定促进国际投资的多边规则上释放更多积极信号。

第四场会议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贺平副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黄琪轩的发言主题是“G20议程设置的政治博弈:全球贸易和全球金融”。强调G20议程设置有两个相互竞争的优先项,第一个是资本的自由流动,或者说金融议题,另一个是自由贸易,即贸易议题,美国由于国内金融行业利益集团实力强大,会更偏好金融议题,而一些发展中大国,由于国内国有企业多从事与贸易相关的行业,因而会更偏好贸易议题。 Niall Duggan以“德国优势评估——从杭州到汉堡:金砖国家的新角色”为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角色理论允许将外部和国内期望或需求与传统角色概念联系起来,这对于分析G20中金砖国家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朱杰进发表主题为“从非正式到‘非正式+正式’:G20和全球税收治理”的演讲,指出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的机制转型,与制度形式从非正式机制向“非正式机制+正式机制”的治理架构相一致,因而G20应充分发挥在凝聚政治共识上的作用,同时采用有效的战略加强与现有的以及新建的正式国际组织的联系,以发挥协同治理的功效。上海外国语大学汤蓓副教授发表了题为“作为调解者的G20:有效整合与倡导社会保护最低标准的国际劳工组织”的演讲。国际劳工组织利用联合国和G20两个平台,来推广其而其社会保护最低标准的倡议,G20平台的特色使得其功效显著。

最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苏长和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文稿撰写:蔡晓昕,校对:朱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