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2-23日,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的国际政治理论新方向三方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文科楼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德国汉堡大学和平与安全政策研究所以及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当代历史、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二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这是系列研讨会的第三次。
在开幕式上,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教授和国务学院执行院长苏长和教授致欢迎辞,简要回顾三校合作情况,预祝此次研讨会取得预期成果,并对下一步三校合作提出展望。国务学院唐世平教授作主旨演讲,详细阐发了国际政治的社会进化理论范式,分析了东亚崛起、伊斯兰极端主义、石油霸权削弱等国际政治的新变化,并围绕这些重大理论问题与参会嘉宾进行了热烈讨论。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国家,重点探讨的是在国家研究方面国际政治理论的新方向。学者们首先对国家的概念化和理论化问题进行了研讨。来自德国汉堡大学的Michael Brzoska教授聚焦“武器转让管制”这一议题,介绍了历史上武器转让管制的发展阶段,四种执行管制的方式,以及今天由于各国政府利益情况造成的对武器转让管制的各不相同的动机。复旦大学国务学院Gustaaf Geeraerts教授关注“战略对冲”这一议题,通过一套涵盖经济能力、军事能力和中央政府能力的定量化分析,对世界主要国家战略对冲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陈云教授通过从文化角度对比中国和日本的民族主义,简述了近年东亚民族主义升温和东亚一体化受挫的现状。复旦大学博士候选人Ciwan Can探讨了国际关系学界对于单极体系的两派主要观点,分析了单极体系中一国强大是否威胁其他国家生存的问题,并比较了美国和中国的大战略,提出中国崛起未必对单极体系构成威胁。
其次,与会专家对气候变化和贸易安全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气候变化方面,来自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Jonathan Symons教授提出,很多国家从古典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追求本国的狭隘利益,这会导致体系性危险。麦考瑞大学Alan McComack教授提出,外商直接投资在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用澳洲与印度尼西亚作为例子,阐述了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和反映两国关系的基本原理。
再次,与会专家聚焦海洋治理问题。德国汉堡大学Sybille Reinke de Buitrago和Patricia Schneider以北极、印度洋等地区的经验为例提出,各国在应对海洋治理问题时大多都采用选择性尊重国际规范,同时尽可能在规范不健全的时候寻求替代方案的混合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相关国际规范和秩序的确立。巴西学者Erico Esteves Duarte则对巴西和南非的案例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发现,在构建关于海洋治理的地区观念上,南非更为成功,基于共同观念和物质基础,巴西和南非建立合作关系将是应对南大西洋海洋安全和海洋治理问题的较好方案。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博士候选人Konstantin Petreski提出,广阔的海洋实际上是可以被控制的,他引用美国作为例子论证,尽管存在国际法的约束,大国还是有可能通过自身的法律和实力去进行不受约束的海洋活动。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博士候选人Richard Vogt则对专属经济区制度之下,太平洋周边小岛国对太平洋治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最后,围绕国际政治理论的新发展,学者们进行了思考与探讨。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Stephanie Lawson教授对后殖民主义研究进行了理论批判,提出后殖民主义理论需要有新的发展方向。德国汉堡大学博士候选人Johanna Polle提出,无人机是短期权力与长期权力的象征,其战略价值是社会构建的结果。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潘忠岐教授对博弈论进行了理论批判,并尝试用合理性假定取代理性假定,提出解释国家间互动的对弈逻辑理论。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博士候选人Nazrul Islam尝试重塑国际政治理论的框架,将“权力”界定为硬实力和规范性实力相加的平方,试图通过整体性分析,对原来的三大理论范式进行重新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