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风惠学 山高水长——陈其人教授追思会综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11-24 浏览次数:0

2017年11月18日下午,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在文科楼826室举行“陈其人教授追思会”。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校长助理陈志敏、国务学院党委书记刘季平、执行院长苏长和先后进行致辞,出席会议的有陈先生生前的同事李幼芬教授、潘玲娣副研究员、朱文忠教授、王邦佐教授、孙关宏教授、浦兴祖教授、樊勇明教授、桑玉成教授及好友和学生数十人。追思会由政治学系主任陈明明主持。与会者共同缅怀陈其人教授,情深意切,庄重温暖。

aa

追思伊始,会场内全体起立,为陈其人教授默哀。随后通过短片对陈先生的生平进行了介绍。作为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者,陈其人教授在经济学说史、古典经济学说、《资本论》、殖民地理论等学术领域多有建树,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作为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陈先生从教四十余年先后荣获复旦大学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学一等奖、优秀工作者等奖项,并担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无论是治学、育人还是工作,陈先生的种种事迹都激起与会者的感怀之情。

a

“铁肩担道义”

李幼芬教授作为陈先生的同事及好友,讲述了陈先生与余开祥教授亦师亦友的故事。“陈其人在1957年遭遇挫折,被下放到附中三年,但他说自己‘皮焦肉烂心不死’仍旧写文章批判‘亚当·斯密教条’,其中一篇以笔名在《光明日报》发表,被当时马列主义教育系的余开祥认出并大为赞赏,最后帮助他回到大学部工作,直接促成了1965年批判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出版。当时陈其人受尽磨难却依然一以贯之追求真理,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而余开祥也是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了党的事业发现和保护人才。陈与余虽然年龄相近,但陈视余为自己的恩师,二人的“君子之交”成为复旦大学广为流传的佳话。这种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下去”。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忠实实践者,陈其人教授等老一辈学人是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他们在颠沛流离之中的坚守,为改革开放教育事业的新局面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正如刘承功副书记所言,“陈先生将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转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拥有了博大胸怀和坚定的信念,正是这种胸怀和信念推动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b

“妙手著文章”

陈其人教授长期从事帝国主义政治与经济、殖民地经济、南北经济关系的研究,其学术活动几乎涉及政治经济学的所有领域。他胸怀天下、著述等身,坚持“为穷人摆脱贫困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几十年如一日,年逾90仍笔耕不辍,共出版专著24部,发表论文150余篇。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王蔚对于追随老师攻读博士学位的旧日往事记忆犹新。“陈老师在退休后就大病过一场,后来身体渐好就又开始写作,本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勃发创造的生机,进入了学术高产期,接连出版了五部著作、发表了多篇论文,每次一写好就邮寄给我。我深知这些作品都是需要付出大量心血才能完成,所以多次劝老师注意休息,但他总说‘脑子里想着问题,不写出来不痛快’。老师对时事发展的密切关注使他形成了对社会新形势、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回应的习惯,始终从经济学理论去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老师的治学精神对我们来说是永远的激励”。樊勇明教授指出,陈其人先生关于殖民地经济和南北经济关系的一些观点,是他长期独立研究的结果,在学术上可与其时风头尚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依附理论相媲美。陈其人教授的著作先后获得上海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专著《李嘉图经济理论研究》获得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研究》获得上海市第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鉴于陈其人教授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他于2012年荣获了作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奖项的“学术贡献奖”。

c

“悉心育英才”

1978年,复旦国政系迎来恢复高考后第一届研究生,陈其人教授是当时系里仅有的三位有招生资格的教师之一。“政治学赶快补课”的号召开辟了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新局面,全国第一期政治学讲习班随后在复旦开办,陈其人教授作为顶尖的学者被邀请参与,而这次讲习班培养出的学生后来均成为支撑中国政治学发展的精英。在学院平时的授课中,陈先生开展的“帝国主义政治与经济”、“《资本论》导读”、“经济学说史选读”等课程最受学生们的追捧,“陈老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极其重视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抽象思维,甚至要求学生每个星期都要阅读大量材料并写一篇文章,但大家却都非常喜欢这门课,因为陈老师讲得精彩啊!”作为当时学生之一的桑玉成教授如是说。与会师生深有同感:“陈老师总能把宏大复杂问题讲得深入浅出,令人豁然开朗。‘商品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而这个‘天生的平等派’又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导向了资本对劳动的不平等的强制。老师建构理论的功底深厚,令人景仰。”武汉大学教授谭君久是陈先生招入的首批硕士生之一,他的回忆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陈先生与学生交往的事迹。“作为导师,陈老师除了上课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约学生们正式汇报一次读书的情况。老师住在校外,每次来校都会和学生们到食堂午餐,聊的话题虽无规定,但多半离不开读书中的问题和体会,也有学术界的动态。每次这种活动都要等到食堂工人开始打扫卫生才会结束”。王邦佐教授、潘玲娣书记、浦兴祖教授、徐以骅教授等也指出,陈先生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工作期间经常和年轻教师谈心,介绍自己的治学经验,在业务上支持鼓励,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使青年教师能尽快进入角色,更好的完成新承担的任务。

在追思会上,孙关宏教授、李孔怀教授、潘振亚教授分别展示和吟诵了他们缅怀陈其人先生的诗词、对联和句章。因身体缘故未能出席陈先生追思会的曹沛霖教授和远在美国的陈先生的首位博士生刘慧华副教授也托人在会上代读了他们对陈先生的感怀文字。

d

燕爽副部长在追思会的最后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陈先生终其一生不断追求真理的事迹诠释了什么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学人,什么是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楷模和标杆。陈其人教授成长于共和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之中,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学科学术的进步和繁荣,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发展和政治学科的建设呕心沥血,培养了一批追随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学者。陈其人教授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典型代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优秀代表,是科学精神和学术品格的高度融合、人格精神和民族精神高度融合的突出代表,是复旦国政皇冠上的无暇美玉。”燕爽同志要求学校尽力保留陈其人教授的学术资料,宣传陈其人教授的学术品格。斯人已去,精神长存。与会者表示,我们缅怀陈老师,就要传承前辈学人淡泊明志,坚守学术的优良传统,发扬为民族为国家进步锲而不舍,奋斗不懈的献身精神,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