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毕业生同学:各位老师: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要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厚爱,把我评为“复旦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以至于把我的大头照在校门口挂了好多天,除了婚礼我还没有过这么大的照片。谢谢大家!但我想这更是对我的鞭策,鞭策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得更好。校歌有言,交相勉,前程远,在此临别之际,我愿以今天的发言回赠毕业诸君对我的勉励。
大前天晚上,我们在此地观看了你们的毕业大戏(《棋逢千钧》),非常精彩。当马笑扬同学手持论语在巴黎和会上为山东问题慷慨陈词,在场的每个人无不为之动容。这使我想起你们在“任爷”课上朗诵伯利克里在葬礼上的演讲,在肖佳灵老师的“国政奥斯卡”上发表周总理在万隆会议的演说。这些政治和外交的大戏,构成了你们大学岁月中最为精彩的瞬间,你们在其中与经典相遇,与伟大人物对话,与国家的命运遭遇。你们也因之而在其中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认识政治、认识外交、认识公共管理。然而,当聚光灯落,大戏散场,我们又仿佛回到这个现实的世界,面对小我,面对这个似乎越来越远离宏大叙事的时代。
这也暗喻了你们的毕业。你们曾经在课堂上指点江山,在论文里激扬文字,思考国家治理的高大上问题。你们也曾西装笔挺,与各国精英唇枪舌战,激辩全球治理的方案。然而,当你们走出校门的那一天,你们当中大部分人面对的却可能是一个街道、一个乡镇,顶多一个城市的治理,是一个办公室一个单位的office politics,一个望洋兴叹的房价和一个家庭的鸡毛蒜皮。接踵而至的可能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无奈、落寞,甚至是失望和绝望。这不禁使我想起十四年前的此刻,徐以骅老师在我本科毕业典礼上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有时也很无奈。”许多年过后才对此语深有感悟。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人生大戏就此沦为泡沫剧了呢?我并不这么认为。不信你们可以去读一下熊易寒老师最近很火的一篇文章,据说已经上了10万+,《不理解政治,我们就难以真正理解命运》。我把它改两个字,不理解政治,我们就难以真正把握命运。人生的道路在本科毕业时才刚刚起步,而关键在于舞台的选择。
当我们调侃“国务学生苦不堪言,敦促世界各国领导人不要随意做出历史性决定,以免反复修改论文选题”时,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越来越成为一个大意外频仍、大事件频发、大人物频出的时代?政治的大戏几乎每天都在我们醒来时上演。这在几年前还是难以想象的。这样的时代,对学习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的我们来说,不正是“棋逢千钧”吗?而我们在“小时代”的惯性里,是否离自己的小确幸越来越近,而离大时代越来越远?
这样一个时代,需要的不仅是大国工匠,同样需要大国外交家、大国政治家、大国思想家、大国实业家,同样需要大量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志愿者、国际组织雇员,需要具有大国心态的国民。而这些听起来漂亮的职业,却往往不经一般寒彻骨,不达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与众不同的路,必定有与众不同的艰辛,但也将收获与众不同的风景。
对于人生和事业的舞台,大学只能给与你们一个起点,新的角色和新的征程需要你们超越大学的自我。我有三点感想赠与大家。
希望你们超越大学的见识。中国伟大复兴所引起的国际体系的巨大变革和治理主题的变迁,为你们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舞台,也需要你们重新审视过往所接受的知识和判断。超越你们的老师,超越你们敬仰对象的经验、眼界乃至境界,以你们的生活实践和政治实践去开辟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新历史。同样需要你们的,是以全新的全球性的视野,去开辟我们这个民族新的精神境界、知识体系和文明实践。
希望你们超越知识界的傲慢。任何的知识和教养都有其边界。政治和外交的实践既需要理想国的理念和设计,也需要政治智慧和政治技巧,更需要对实践的把握和对人民的了解。我们要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实践和对待人民,不要读得懂民主的经典,却读不懂民众的心。
最后,希望你们保持独立的人格。当你们正青春时,打动你们的都是那些伟大的人格,以及理想主义的情怀,正如你们在课堂上、在舞台上、在经典里所敬仰的那些人物。而当你们真正置身于政治的舞台,利益的旋涡,难的却是政治德行与个人德行的平衡。老师最大的期许,是当你们手里有了权力,有了金钱,有了地位,有了话语权以后,你们仍然能够以审慎的态度面对内心的道德法则。
同学们,当你们进入国务学院那天开始,你们的生命便与政治结缘,无论你们将来是否从事与政治直接相关的职业。这种缘分,既是官方版的“卓越为公、国箴务实”,也是民间版的“精英的意识,大众的情怀”,一生永相伴。将来人生中某个时刻,当聚光灯重新亮起,你将登台,也许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厅,也许在人民大会堂,也许在乡村的田间,也许在城市的摩天写字楼,也许在非洲的难民营,也许在亚洲的小学校,扮演的不再是给定的角色,而是你自己。
大学的帷幕已徐徐落下,而政治和人生的大戏没有落幕时。
同学们,在人生和政治的大舞台上,再见,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