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6日至9月17日,经过纪念活动筹备组周亦雄、许志锐、倪杏初、戎祥康、区蓉瑞、张荷英、俞国娟、周莉亚等同学长达半年多的筹备和策划,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1975级(既1978届)同学毕业四十周年返校纪念活动按预定时间在复旦大学举行,参加本次返校纪念活动的校友共30多人,自始至终纪念活动的高潮一个接着一个,最后在依依不舍的心情中道别,并相约在下次再相会。
9月15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同学按照国政系1975级毕业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筹备组的邀约按时到达指定住宿地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宣酒店报到。筹备组在校同学倪杏初、戎祥康两位进行接待和作出住宿安排,是晚由戎祥康同学出面举办了欢迎外地同学的招待晚宴,倪杏初、王根荣同学作陪。
9月16日,纪念活动达到了高潮,上午8:30同学们从上海的四面八方赶向处在文科大楼六楼的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615会议室,参加此次纪念活动的除了1975级28位同学外,还有原任我班的政治指导员金同康和任课老师孙关宏两位老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刘季平和副院长陈周旺两位院领导也出席了本次活动,向校友们介绍了学院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充分体现了学院在全国教育和科研方面的领先地位,也肯定了校友们在学院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并代表学院接受了我班全体同学献上的由老班长许志锐撰文、张启模书写的“谢师表”书法作品一件。接着在姬平主持下,于向阳、张荷英两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了由董俊平撰写的大作:“一坛沉封四十年的美酒”。在会上,金凤和金玉琴分别献演了拉丁舞和太极剑,殷细正也高歌一曲。会后全体同学与老师在复旦校门前的合影,显得尤为珍贵,与40年前毕业照形成时间的见证,将成为历史的永恒!
遗憾的是我们的班主任王邦佐老师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席我们的活动,并与我们合影。下午由各组分别推荐一位同学作为代表,组成慰问组前往华东医院探望,也算了却同学对老师的一份感恩,这些都将铭记内心深处、表达我们对复旦和对恩师的眷恋和思念……!
雨后的下午,我们又徜徉在校园的小道上,重温着旧时的学习生活,那曾经的7号楼、第二教学楼、“南京路”、图书馆(现理科图书馆)、系资料室(现日本研究中心)、相辉堂、校外大操场(现文科大楼和六教所在地)篮球场等,以及那大食堂,都在心中形成不能忘却的记忆和难以抹去的情怀。
主题活动结束后,我们又领略了夜幕下五光十色的魔都风采,以及那深入云端一览众楼小的世界第二高楼——上海中心,随后我们又赴处于松江的广富林遗址,体会了上海六千多年发展的脉络和先民生产经营活动的足迹。
在此次纪念活动中,同学们不管身在何处,怀着满腔的热情积极参与。各尽职能,每个同学都参与了找寻和联系同学的工作,如付忠、黄乐妹两位同学热心为大家提供摄影服务,留下了每个美好的瞬间。姚琴仙同学精心挑选,不顾路远把鲜花捧到会场献给敬爱的老师。周亦雄同学用私车为大家接送,并奉献自己的美酒。诸如此类的好事不胜枚举,是这次活动成功的因素之一。
两天的时间太短,在会上、在旅馆、在餐桌旁、在小路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也倾诉不尽我们四十年的离别之情。
是的,我们又要像四十年前那样,在意犹未尽中分别了,但是我们是复旦人,所以我们还会再相聚。
再见,母校!
再见,复旦人!
撰稿人:1975级国际政治系同学倪杏初
2018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