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12-04 浏览次数: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体系、从纯粹引进到自我创新的进程。而今,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将政治学学科建设与我国国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展望政治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已成为时代赋予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和公共行政学学者的重大使命,

为总结四十年来中国政治学与公共行政学学科建设经验和发展成果,为新时代的学科发展指明前进方向,2018年11月30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别邀请作为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亲身经历者和参与者、来自全国各大科研院所的六十余位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于复旦大学举办“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会议,就相关议题进行共同探讨。此次会议分三大主要环节,在举行简短开幕式与学科知名学者主题演讲之后,各位学者根据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进行分组讨论,并在最后重新齐聚,由分论坛主持人进行会议总结。

照片1

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陈志敏教授,上海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政治学系桑玉成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陈教授主要指明了未来建构学科体系过程中值得思考的五个问题:首先是认同的政治和管理的问题,也即寻求一个整体、一般的价值体系用以凝聚各界、各地乃至各国的价值共识,保持和推进多样性中的统一和秩序的问题;其二是发展的政治和管理的问题,也即在时代主要矛盾发生变更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更好发展的问题;其三是合作的政治和管理的问题,也即如何应对当下的逆全球化、反地区合作的趋势,在国际上面推动更好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问题;其四是智能的政治和管理的问题,也即融入其他学科领域知识以保障自身有充分的技术能力来研究当下社会新型、全方位的变化的问题;最后是知识转化和应用的问题,也即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研究如何更好的、及时的、精准的帮助解决我们社会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桑教授作为随改革开放共同成长、伴中国政治学学科从无到有的亲历者,主要分享了上海政治学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三个趣味事件:首先是1982年由中国政治学会和中国政治学研究所委托、复旦大学承办,被称为“黄埔一期”的政治学讲习班;其二是1984年创刊的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政治学的专业报纸:《政治学信息报》;最后是上海政治学界几位知名学者的研究经历。两位教授一致认为,上海作为政治学研究重镇同兄弟城市和兄弟院校一道努力推动了政治学科的恢复与发展,未来也必将继续努力,为学科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学术和智力的支撑作用。

照片2

照片3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德普教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主任景跃进教授代表政治学作主题演讲。杨光斌教授以“政治学理论的学科资源与一流政治学学科建设”为主题,提出:政治学主要的学科资源主要可分为作为政治学理论书面知识资源的政治思想史研究、作为政治学理论历时性知识资源的历史社会学和作为政治学理论共时性知识资源的世界政治学科三大类。具象到中国政治学领域,相关学者往往在思想史研究过程中“不知西东”而迷失方向、在历史社会学研究过程中滥用或过于崇拜“民主”等概念或理论、在现实政治研究过程中耗费大量精力去破解西式民主的迷思。要推动中国政治学的真正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实践智慧、发扬制度自主性,从学科资源意义上找寻政治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出路。马德普教授作题为“跳出西方‘民族国家’的话语窠臼,建设现代化的多民族国家”的报告。马教授指出,中国政治学发展受到西方思想理论体系的深刻影响,乃至于受到西方政治学概念、理论观点的束缚,而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便是“民族国家”概念的误用。马教授认为,“民族国家”概念本身便具有其混乱性和分歧面,其作为西方特定阶段产生的历史性概念,在描述和解释当下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一旦“民族国家”概念被过度推崇,其有可能化身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霸权主义的重要推动力,化身为民族排外、民族冲突、民族分裂、民族仇杀的重要催化剂。因此,我们绝不能将此类西方概念奉为圭臬。景跃进教授则主要探讨“中国政治学的问题意识与学科建设”。景教授认为,“未实现的预言”和“未预期的结果”是学术研究的最好素材,而中国崛起、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错综结果和西方民主的危机便是当下政治学界三个最大的“意外”。聚焦中国崛起角度,当下中国的格局事实上是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基础上,经济和政治体制两大领域内优化完善和转型转轨两大改革逻辑交织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中国政治学界对西方的民主化、选举善治等理论做出有效回应,并基于中国独特的未来想象的基础上建构起多元化的政治学学科。尽管多元化为学科百花齐放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如何在不同研究取向之间进行理性对话则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照片4

照片5

照片6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系主任王正毅教授、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代表国际关系学作主题演讲。王正毅教授做“四十年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报告。他在对二战以来国际关系学两大发展阶段、三次主要论战的总结与回顾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过去四十年研究的逻辑起点上的五大转变和未来面对的四大问题。五大核心议题的转变包括从意识形态为中心转向以国家利益为中心、从过往的政治军事为主导向以经济发展为主导、从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和传统安全相结合的转变、从传统单向对外政策向对外政策内外关联性的转变,以及从对对外政策的解释到提出对外政策理念的转变。需要解决的四大问题则是中国崛起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响问题、美国霸权是否衰退及如何衡量的问题、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是否可以延续的问题,以及是否、如何进行全球治理的问题。以上五大转变是过去中国国际关系学取得结出成果的基础,而四大问题则是关乎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孙吉胜教授则以“从跨学科研究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为题探讨跨学科研究、学科借鉴和国际政治语言学三大问题。她提出,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打破学科分化壁垒、促进知识体系贯通、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推动研究反射转型和交叉学科建设。古典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人口统计学乃至心理学等学科都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而学科结合互鉴的一个典型表现便是国际政治语言学的迅速发展。国际政治语言学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的成就表明,从其它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直接借鉴有助于缩短国际关系理论在这些研究领域的研究过程,提高研究效率,从而加快学科的发展速度。在此过程中,学术共同体的有效支持和学者之间的亲力合作不可或缺。

照片7

照片8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朱正威教授、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金太军教授代表公共行政学作主题演讲。朱正威教授基于CNKI可视化的时间切片工具,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主流发展”与“特色发展”进行了分析。朱教授根据文献数量进行切片,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分为四大阶段。在公共管理学的分阶段发展过程中,其研究主题经历了“学科引入—西方理论介绍与实践经验总结—理论反思与应用—问题导向的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变迁过程,而其发展趋势呈现出明显的由国外转向国内,由浅入深,由抽象的理论辨析到具体的现实问题剖析的变化走向。当下,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仍处在本土化还是国际化、主流发展还是特色发展的十字路口,未来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金太军教授则以反腐问题为视点,探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问责性两大纬度”。有效性是指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协调冲突、提供公共服务、满足人民诉求,而可问责性则是指执政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在履行法定指责和义务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责任追究,腐败过程中的廉洁问责便是两者相适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照片9

照片10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政治学系陈明明教授主持政治学分论坛。来自云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十一位老师围绕比较政治学、历史政治学、政治思想等角度,以边疆治理、政党治理、社区治理为切入点对国家治理命题展开讨论。各位学者一致赞同关注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强调政治学研究的思想品质、着重普遍性视野下本土化思考的重要性。把握中国文明连续性,政治统一性,变革现代性的有机结合,发扬科学、自由、批判、责任的精神,推动政治学有效反哺国家建设、理论滋养实践发展,是政治学者的天然使命,也是政治学科建设的核心目标。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公共行政系系主任竺乾威教授主持公共管理学分论坛。来自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十七位学者围绕空间治理、政民关系协调、环境治理、跨国地方合作治理、扶贫治理、海洋治理、城市治理等议题,从现实问题和学科建设两个角度展开讨论。与会学者提出,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学科,公共管理学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在学科身份和学科定位上却出现了一定迷思,在学科未来发展是趋于国际化还是趋于本土化方向上也存在争议。竺乾威教授提出,未来在有关公共管理概念、公共管理学科的外部边界、公共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公共管理学科的建制、公共管理理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走向之辨上,相关学者应该通力合作、更多沟通,以推动学科的整体性发展。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国际政治系系主任徐以骅教授主持国际政治系分论坛。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十一位学者就区域国别研究、全球治理、国际关系议题的变迁与发展、国际秩序、学科建设等议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作为与国家综合国力密切相关的学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科迅速发展、渐成体系,但是学科边界模糊、学科自主性较弱、缺乏自主话语与自主理论创新能力、本土教学体系受西方影响过大、受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所钳制的不足仍旧客观存在。此外,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倡导打破天边与身边、神圣与世俗、传统与当下、学术与对策研究的任督二脉,要推动国际关系学科的未来建设,在解决上述不足的同时,更要注重跨学科、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执行院长苏长和教授对本次大会作总结并致闭幕词。苏院长提出,没有独立知识体系的民族即使经济腾飞了也很难站得稳走得远。实现学术独立知识体系独立是学界的任务。因而,中国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未来的重中之重便是构建中国的政治学、公共管理、国政外交的知识体系。要衡量一国知识体系的影响力,可以参考教材推广程度、理论运用范围、概念使用频度、学术议程构建能力、教育成果丰富性、理论发言权等多重标准。此次三个专业的数十位杰出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学科建设成果,对于学科的融合发展、学科相亲而不是学科相轻以及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建构非常有利。未来,三大专业的学者应该更多交流合作,形成更好的学科生态和学科文化。

11

12

最后,在与会学者的热烈掌声中,本次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论坛圆满结束。

(科研与学术服务中心宋奥,审订: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