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逻辑》曹沛霖教授学术著作出版座谈会顺利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9-01-10 浏览次数:0

2019年1月2日,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制度的逻辑》曹沛霖教授学术著作出版座谈会”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二楼多功能厅召开。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范蔚文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委党校、华东政法大学、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社科院等高校的3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并作交流发言。

a1

会议上半场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系主任刘建军教授主持。他表示,2018年三位老师喜讯不断:王老师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曹老师的著作得以出版,孙老师也有一本重要著作已经交付出版社。刘老师指出,复旦的政治学既有自己的学术传统,也有它担负的历史使命。复旦政治学历来以关注大问题、基本问题、重要问题、关键问题、前沿问题而著称于学术界,这一传统由王邦佐、曹沛霖、孙关宏三位先生与其他老师共同奠定。是他们的不懈努力确立了复旦在全国政治学界的重要地位,是他们的辛勤耕耘让后辈沐浴在思想和知识的海洋之中,是他们的远见卓识确立了复旦政治学的方向与使命。

啊2

复旦大学副校长、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志敏首先进行了致辞,对三位教授的优秀成果表示了热烈祝贺。陈教授表示,曹老师作为中国比较政治学元老之一,是该领域的开拓者,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学界最早的三位博士生导师之一。正是三位前辈以为人师表的典范,循循善诱提携年轻人发展,才有了如今的国务学院。其次,陈教授指出,在课程体系上可以更好的开展国别研究与区域研究,曹老师在此方面是个典范。在专业设置上,国务学院也正在尝试融合多学科优势,如2017年新推出的全球治理专业,以此推动专业融合。最后,陈老师表示,复旦政治学在获得全国专业评估A+的基础上,应在三位前辈的指导下,承接更大的挑战与更重要的任务,推动政治学作出更好、更伟大的成绩。

阿3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刘季平表示,政治学学科发展历史悠久,虽然历经波折,但在老前辈们一代代的带领与传承下,复旦政治学在国内才取得今天的地位和影响力。刘书记指出,此次研讨会汇聚了老一辈教授、中青代教师和正在钻研求学的莘莘学子,复旦政治学四世同堂,在学科发展中能形成如此氛围难能可贵。

做字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执行院长苏长和教授表示,国务学院政治学的老前辈们历来注重“学人、学术、学科和学风”的建设,这才使得学院的学术薪火代传,学脉相承,生生不息。此外,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应给世界贡献自己的知识,复旦政治学也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与使命。

中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范蔚文指出,《制度的逻辑》一书是由曹老师的学生根据曹老师的学术论文、报告、讲课内容等摘编而成,浓缩了曹老师学术思想的精华。范社长回忆起在复旦求学期间曹老师开设的课程《美国外交政策》,无论多难的问题都被可以被曹老师风趣幽默的风格巧妙解答,其间不只是知识的简单传播,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传承。

a6

接下来,曹沛霖教授针对《制度的逻辑》一书的撰写进行了主旨发言。曹老师首先对与会的所有师生表示感谢,尤其对参与编写、汇编整理此书的“亦师亦友”的学生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曹老师指出,政治学几十年来发展较快,在未来的发展中有三个走向:走向实际、走向理论和走向世界。一流的学科应有一流的教材,而目前我国的教材无法反映新的理论、无法反映新时代的问题,因此应注重理论建设,推出一流政治学教材。除了知识体系的建设,教材的建设与话语权也紧密相连,尤其是对于学科基本理论、核心概念等的准确表达,如此才能在理论对话的过程中,更好的“走出去”。

a7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王邦佐教授回忆道,自己1955年进入复旦。当时的周谷城先生鼓励复旦学子追求博大精深。他表示,学科的发展应注重团队建设而不是单打独斗,在这期间,师承关系尤为重要。

a8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孙关宏教授指出,《制度的逻辑》一书抓住了制度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演进,那么制度的逻辑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曹老师曾经指出西方民主制度有两个传统:共和与道德、民主与科学,在制度上则体现为四个原则:人民主权、代议制、分权制衡和法制原理,并赋予其道德的秉性。曹老师对西方政治制度传统的归纳是非常全面的。

qq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浦兴祖教授表示,对于制度的本质,制度一系列的共同性问题、基础性问题、生成问题等需要以“制度学”的方式去思考。此外,制度的层次、人与制度的关系、制度与文化的关系、制度与法律的关系、制度和机构之间的关系、制度“动静态”的划分、制度实效问题等系列问题都值得深入挖掘与思考。对于制度研究,应将制度研究与经验研究结合,不断拓展制度研究的范围。

q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邱柏生表示,制度的逻辑不完全是话语表达,也有实践哲学的智慧存在。制度作为一个空间,带有规制的刚性,但在空间的“上限与下限”边界内,人在其中也产生了很多作用,如对于人性的探讨和日常生活中的呈现。

q2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晖明教授表示此次座谈是慕名而来,曹老师的发言给人很大启发。现在政治学面临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是机遇,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实现国际化才能推动中国经验走出去,而教科书是很好的方式。

q3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明明教授表示,曹老师关于制度“发生、变革和成长”的探讨,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中,制度是建构的也是成长的,应该善于发现制度背后的东西,尤其是从相似之中发现差异并进行追问与解释。此外,制度是政治力量博弈的产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因此应对制度的提出保持问题意识、关注历史制度并探讨制度形成与合作的力量。随后,陈教授以民国初年的政治发展为例,详细阐述了曹老师比较政治的思想带给自己的启发,如观察中国政治的三个视角:历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和地方的中国。

q4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郭定平教授风趣幽默的从自己和三位老师的“地缘”联系讲起,指出应关注“制度背后的制度”,如制度生成、制度积累、制度文化、制度边界、制度和人的关系、制度和环境的关系等。郭教授也留给了大家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好的制度,什么是坏的制度,制度评价应该怎样研究?

w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周旺教授指出,自己在复旦本科求学期间,曹老师便是系里人尽皆知的名师。曹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入木三分,让自己受益无穷。如关于“三权分立”的讲述,其中,“制衡最重要的是三权交错设置”,至今仍影响自己对于本科生的教学。

a2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王正绪教授指出,中国的崛起对于国际问题研究已经到了特别紧迫的时刻,学术界应走出去,培养青年学生研究本国以外的能力,如北非、西亚、拉丁美洲等。

aa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云教授指出,自己传承曹老师《比较政治制度》课程已有15年,在比较政治的视野下,也发现了中国政治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如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政府理性发展的态势等。同时,对于“现代性”的含义也应再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

aaa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洪涛教授指出,80年代是政治学重建时期,三位前辈作为中国政治学重建的第一代元老,为中国政治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关于传统的部分非常艰难,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传统究竟是什么关系?马克思之外西方的传统又是怎样?

aaaa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亚林教授回忆了当年曹老师对自己学术指导的温馨时光,曹老师曾创新地提出了很多揭示西方政治制度变迁的关键概念,如行政集权民主制、道德集权民主制等,并指出政治制度的不足是人类涉及的根本问题,应对政治制度背后的制度和制度的精神进行思考,制度背后的制度精神可以构成重大的政治理论的创新。

aaaaa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贤兴教授表示曹老师不仅是启蒙恩师,如今的研究方法训练也是从曹老师处习得。《制度的逻辑》一书的出版给了学者很多启发,当代学者应怀揣理想潜心于问题研究,不投机、不跟风,才能取得学术上的突破。

aaa2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周志成教授指出,制度无论作为第三方强制的法律规章,还是道德文化上的正式制度,都隶属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周教授指出,在社会科学中,应注重提升文化和制度的基础性。此外,无论是政治学、经济学还是社会学研究,任何重大研究必须是跨学科、通用的一体化研究。

aa2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任军锋教授围绕《制度的逻辑》一书展开发言,他认为此书的编辑形式十分有趣,书的内容则兼具深邃与平和,容纳了对西方问题的洞察和中国现实的纠结。他还提到政治学面临的三个传统:西方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这三者如何结合则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a33

曹沛霖老师的第一个博士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陶东明博士参加了会议,他表示曹老师的学术影响力与号召力让人钦佩,而自己有幸成为第一个博士生则是幸运至极。陶博士还指出,曹老师对制度的研究不拘泥于僵化的条文中,而是将制度放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a333

会议下半场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臧志军教授主持。在下半场发言中,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孙力教授围绕曹老师的制度研究进行发言。他指出,曹老师的制度研究把握了政治学研究的中轴,打通了政治学和经济学的桥梁,促进了中国政治制度发展。改革开放是一场制度创新、制度改革,要把握制度创新。

微信图片_20190110174947

s2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新叶、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高民政对曹老师表达了祝福,感恩曹老师启蒙之恩与指导之恩。

s2s2

 

s2s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王威海认为中国社会、中国政治和政治学变化都很快,政治学学科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力,作为政治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应注重学术的智慧和良知,发扬老一辈建立的传统,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

s2s2s2

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副院长曾峻教授围绕曹老师的制度研究展开发言,他提出《制度纵横谈》曾讲到首先要进行比较。纵是历史性,横是时空,我们应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进行细致的比较去发现规律和规则。

s2s2s22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徐家良指出制度有两点:制度本身和制度的关系。对于制度本身而言,制度是灵活且变化的,其原因可能是人性、利益或权力的需要。制度的关系则包括制度和权力、制度和利益、制度和人际的关系。

s2s22 

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罗峰教授表示老先生们的远见卓识、责任担当和学术深耕体现了复旦对学生的关注与爱护。罗教授指出,曹老师围绕制度进行的比较历史分析方法与中国当下制度的生成和走向作出了很好的阐释。

s222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汪仕凯教授表示三位老师身上蕴含的是复旦政治学的风骨。汪教授指出,曹老师对制度变迁的思考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极大的智慧。制度的逻辑是政治现象的抽象表达,曹老师的总结为后辈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111

上海社科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树平指出,对于制度而言,可以分为制度的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而学者不应忘记现实的物理世界,尤其是在关注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演变之时,应结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s2222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郑长忠副教授表示,曹老师曾提出希望中国政治学走向现实、走向理论、走向世界。关于中国走向哪里的命题,应运用比较的视野去追寻定位,以关怀中国的实践作为基本立足点而后在世界的视角上把握中国自身发展的逻辑、世界发展的逻辑和现代文明在中国生成的逻辑。制度背后的逻辑体现的是现实、理论和世界的有机统一。

2s22s

在自由讨论阶段,各位教授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表达了对于曹老师的祝贺之情和对曹老师深厚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力的赞扬。刘建军教授发言补充指出,曹老师在主持翻译阿尔蒙德的《比较政治学》之时,历尽艰苦,对概念作出了精准界定,如“政治发展”、“政治沟通”、“政治生产力”等概念,影响了几代政治学人。

222s

上海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桑玉成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桑教授总结本次会议发言提出了三点感想:第一,本次会议各位的发言表现了对老先生的感激,感谢三位恩师对恢复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第二,会议中各位的发言表达了三位老先生对自己工作生涯的影响,所有人今天的成长与三位老师的培育是分不开的。第三,新书的出版进一步推动了对于政治学研究基本问题的关注。尤其是改革开放和政治学发展的四十多年里,一些值得反复推敲琢磨。桑教授认为,不仅要关注制度本身,还应关注制度背后的因素。政治学研究应追本溯源,不断总结经验、探求规律、尊重知识和回归常识。

2s2222

据了解,《制度的逻辑》是在十多年前出版的《制度纵横谈》基础上增订而成的。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制度建设是这几十年来中国发展的一条主线,因此《制度的逻辑》一书从制度角度来反思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但《制度的逻辑》一书并非局限于此,其所蕴含的内生性意义告诉我们:对于中国政治学而言,既需要立足中国去看世界,也需要从世界视角看中国,才能切实推进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

(张 兰 莫丰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