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第108期:台大政治学系石之瑜教授讲授“自然状态、关系理论与角色理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9-09-27 浏览次数:0

2019年9月25日星期三下午,复旦大学制度建设研究中心第108期主题演讲在文科楼826会议室举行,台湾大学政治学系石之瑜教授做了题为“自然状态、关系理论与角色理论”的主题演讲。演讲由我院王正绪教授主持,来自院内外的众多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会。

_DSC4621

王正绪老师首先介绍了石老师著作等身,学术研究重点集中于中国研究、知识史、政治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正式讲座开始后,石教授首先从国际关系研究视角回顾了自然状态、关系理论、角色理论三类论说的研究脉络,并指出,一方面,国际关系研究哲学化的趋势凸显,另一方面,三类论说并没有相应的整合性文献,这同学术界某些制度性因素相关。

_DSC4662

在剖析完已有研究解释局限的基础之上,石教授阐述了自己的研究出发点。从关系理论内部来看,这一理论流派内部缺少对话。即使是中西方都讲关系理论,但讲述内涵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而言,石教授认为西方的关系理论偏重实践、话语和过程分析,这同秦亚青等东方理论研究者所讲述的关系理论有所区别,从而构成了对话的张力。此外,就如何理解具体外交政策而言,关系理论因其相对宏观的研究视角,使其在解释具体外交行为方面缺少着力点,这便为角色理论从概念联系到行为的引入提供了研究空间。

接下来,石教授主要区分了中英文世界中对于关系理论的研究成果,旨在对其异同进行说明,以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对关系理论进行有效衔接。石教授认为,从英文世界而言,关系存在于国家产生之前,这类关系构成了国家成立之后理解彼此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从这一视角而言,要着重探讨这类关系产生的背景和话语。从中文世界而言,石教授对于关系理论的阐述借助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从“天人合一”到“道、气”,认为儒家的思想资源对更新关系理论的认识具有本体论上的启发意义,即在儒家的视域之下,在某个关系网络中扮演某种角色的需求,要先于普遍意义上的某些特定需求,这构成了同西方关系理论的显著差异。由此,便形成了两类对于“关系”的认识:一类是每个人拥有、具有共同性(common)的“关系”;另一类是构成两个人临时性的(improvise)“关系”。

在区别东西方关系理论异同的基础之上,石教授重新定义了“关系”:认为其实一种想象的共同性,即imagined resemblance。在关系理论与角色理论所建构的特定语境,为我们理解和解释国家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其后,石教授以特朗普为案例,对其新的理论阐释进行了栩栩如生的讲述。

报告做完后,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石教授就台下听众所提出的“角色关系的主体是什么?”、“某个国家单方面主观建构关系的努力”、“对于温特的评论与石教授理论的关系”等困惑进行了详细回答。

讲座在融洽的氛围中落幕。

供稿:夏飞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