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出版专著25部,发表论文150余篇,73岁学习电脑打字,80岁后出版8部著作,2012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术贡献奖,2018年作为经济学家入选首批“上海社科大师”之列……这些令人钦佩的数字与成绩,都出自同一位师长的人生。他便是著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已故教授陈其人。
9月28日,“礼赞大师·陈其人教授学术人生”揭幕式暨陈其人教授学术思想座谈会在复旦大学举行,陈其人当年的同事、学生以及与他素未谋面的后辈们聚集在一起,共同缅怀、学习他的治学精神和人格品质。
1951年起,陈其人先后在复旦大学经济系和国际政治系任教。“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用斗室。”在复旦教书育人整整66年,一生致力于《资本论》研究,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全面系统地批判了斯密教条和庸俗政治经济学。他在国内较早提出“世界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理论、南北经济关系、亚细亚生产方式等,均有博大精深的研究。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在感念其贡献和成就时,引用了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燕爽的一段话:“陈其人教授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典型代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优秀代表,是科学精神和学术品格的高度融合、人格精神和民族精神高度融合的突出代表,是复旦国政皇冠上的无暇美玉。”话音一落,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任小文也强调,我们在向陈其人教授这样的大师致敬的同时,也在担负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任务;通过学习大师们的治学精神和家国情怀,能够激励现在的学人,在他们打下的厚实学术基础上继往开来,取得更丰硕的学术成果。
他把学问当做了人生:
“《资本论》研究是陈老师视为生命的东西”
“陈其人教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一生研究《资本论》,学术方向非常专注,笔耕不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刘季平在座谈会上表示,今天在这里纪念他,就是要学习和传承他的精神,弘扬他为人、为学、为师的品格。
“我一生都在致力于《资本论》。”在《自传》中,陈其人这样概况了自己的学术生涯。
1945年,被《经济学教程》中阐述变革生产关系的部分激起好奇的陈其人终于购到《资本论》,从此与这部书结下七十余年缘分。在陈其人并非一帆风顺的学术人生中,这份研究初心历风雨却如一。就像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周旺所说:“《资本论》研究是陈老师视为生命的东西,是贯穿他一生的学术事业。”
1996年,陈其人身染重病,卧床整整四年时间,但仍未就此辍笔,而是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和研究,并在病情稍有好转后,学习电脑打字这项新技能。身为广东人,汉语拼音不好,他就苦练五笔字型,日日背诵“王土大木工,目日口田山”。在陈其人公开发表的25部著作中,有三分之一完成于耄耋之年,增长的年龄从未成为阻碍,反而见证着他进入学术研究的又一黄金期。
“陈其人教授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树立了一块丰碑,他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建构了比较系统的、逻辑自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陈志敏在座谈会上强调:“重温陈老师的研究具有时代意义,他提出的许多概念和观点,比如经济殖民,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历久弥新,仍能够给予学者们全新的启发。”
陈其人专一、执着的学术精神,以及极富逻辑性的研究风格深深影响了学生,使他们受益终生。陈其人弟子、上海政法学院“一带一路”安全研究院院长王蔚回忆道:“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亚当·私密当时不融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界,被认为是‘从火星上掉下来的人’,我想陈老师可能也有点像‘从火星上掉下来的人’——他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顺境或是逆境,都一直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忘初心。”
“一生只为一事来,陈老师确实是这样。”陈其人学生、原上海市政府调研员王苏颖说道:“我记得读博士选第二外语的时候,陈老师对我说:‘你选德语吧,德语版的《资本论》还没翻译过来。’这其实很能体现出陈老师坚定的学术理想,他就是为学术而生的。”
上海市公安学院科研部主任王良是陈其人的最后一位博士生,他也有类似的表达:“陈其人教授把学问当作自己的人生。”他表示,陈老师学问很深而话不多的品质,最让他敬仰。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邱柏生参加工作后,与陈其人有所接触,对其逻辑性印象深刻:“听陈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他会交代清楚大前提、小前提、推论以及推论的适用性,紧密的逻辑推理是陈老师的魅力所在。”
同为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的周志成坦言,陈其人严密的思维方法论,追求并坚持学术真理的独立人格,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功底,探索创新的勇气,以及坚持重大理论和重大政策相结合的态度,均对他的科研之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算是追寻着先生的足迹,留校后做了30年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他是父母一样的亲人:
“陈老师给我们树立了‘长幼有情,长幼有爱,长幼有责’的榜样”
学生记忆中的陈其人永远很神气,腰杆挺直,一身浩然正气,没有傲气,但有傲骨,正是他们期待中“大师该有的样子”。
陈老师对学生非常爱护,同时也非常严格。王蔚回忆道:“我们博士生上课的时候都是到陈老师家里,陈老师就像师傅带徒弟,我们感到压力,但这种压力更成为了我们的动力。”
陈其人也有“温情”的一面,王苏颖就形容他为“父母一样的亲人”:“在读本科的时候,我们对他的爱称是‘老陈头’,因为他的课太难了。后来我去读他的博士,同学们都不敢置信:‘你居然去读老陈头的博士?’我就告诉他们,陈老师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他很可亲可敬的。除了学业上的指导外,陈老师对我的个人生活、工作各方面都很关心,我对他一生感恩。”
“陈老师说话的气场让人没法不折服。气场之大来自他思想的力量、知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建军提到了其眼中陈其人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初衷:“陈老师确实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在我们学院,长幼有情,长幼有爱,长幼有责,老师希望学生超过他们。所以陈老师对学生寄予非常高的期望,我们学院的老师都将看到学生超过自己视作是最大的幸福。”
“陈老师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尊师爱生。”陈志敏说道:“他经常提到两位非常敬重的老师,一位是王亚南老师,另一位是余开祥老师。”王亚南是陈其人的启蒙老师,陈其人还在念中学时,就去中山大学听过他的经济课,从此激发了对货币理论和物价理论等经济问题的兴趣。余开祥则是将他带到复旦大学工作的学术引领者。“陈老师对几位老师非常尊敬,我们耳闻目染,也完全接受、吸收了这些,也要求自己这样做到。”王苏颖说道。
陈其人不仅是其亲传弟子们的老师,也是政治学科领域后辈的精神导师。陈周旺回忆道:“有一次我陪陈老师去社联领奖,回来路上他问我在做什么研究,听到我说从政治思想转向了基层治理,就教导我不要变来变去,做研究要坚持下去,这对我的教益很深。”
陈玉聃于1999年进入复旦读本科,与陈其人没有直接接触,但在拜读他的著作后,深刻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的背后有一种情怀和关怀,就是平等以及人类的解放。他是着眼于全人类的,这是作为一个学者的终极关怀所在。”余博闻是今年入职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青年教师,他表示,老一辈大师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激励着自己不忘学术初心,向着学术理想不断努力。
在座谈会上,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谈起陈其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一就是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学院老教授为学院开创了优良的院风,不断感化教师、教化学生,同时又以笃行对后辈们提出高标准、高要求,激发了后备的使命感。一年多来,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副书记、国际政治系主任张建新一直在策划筹办“礼赞大师·陈其人教授学术人生”展览。他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华诞之际,组织召开这次座谈会,追忆陈其人教授的学术人生,目的就是要做好薪火传承。“我们要传承陈其人先生‘著文执教中有我,穿衣吃饭外无他’的奉献精神、‘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的治学精神以及‘四十五载春秋立德树人,六六年科研不舍昼夜’的优秀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