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7日-18,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盟(USPIR)院长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大学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院的院长、主任分别就“‘一带一路’与互联互通建设”以及“国际关系学院在互联互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议题开展学术交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近20个国家的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和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在开幕式中致辞。他表示,复旦大学一直致力于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大学的联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盟是一种很好的院对院多边交流机制。联盟自2018年创立以来,今年又有更多学校的学院加入了联盟,许多新的项目也提上了联盟工作的日程。借此,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各沿线大学的联系,促进沿线国家的政治学科和国际关系学科的共同提升。
10月17日,学者们围绕“‘一带一路’与互联互通建设”进行了讨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阐述了互联互通理论。他认为,互联互通理论比一体化理论更能够解释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他在发言中还指出“一带一路”提供了独特的互联互通产品,人们习惯从公共产品概念来理解“一带一路”,实际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供给的是互联互通产品,并不完全是公共产品,互联互通产品这个概念比常用的公共产品概念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和实施。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伊瑞娜(Irina Novikova)指出,对于俄罗斯来说,目前最为重要的两个机制是俄罗斯倡导的欧亚经济联盟(EAEU)以及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伊瑞娜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有利于欧亚大陆人民,也会为欧亚大陆带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Dmitry Baryshnikov指出,大学既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一个提供人文互联互通的平台。大学应成为智库角色,发挥更加灵活,更加独立的作用,在处理国家间和国际议题上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俄罗斯莱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政治学院的Maxim Vilisov指出,国家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国家就越能从全球化中获益。但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如果缺乏经济、政治、社会机制的支撑,过度的融合很可能适得其反。
印度尼西亚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院长苏西洛(Arie Setiabudi Soesilo)认为,人文教育交流在国际关系中十分重要,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盟是一个很及时的教育平台,可以成为一个促进各国国际关系教育的平台,以促进人文互联互通和加强互信。
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前院长阿捷(Ajay Patnaik)指出,互联互通将会成为中亚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基石,中国的“一带一路”不仅促进中亚各国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同时也帮助了这个区域内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
伊朗德黑兰大学法律与政治学院院长塔克希德(Mohammad Reza Takhshid)建议,中国对于目前正在筹备的沿线互联互通项目,应当保持客观清醒的态度,认真估量项目的可行性,投入和回报,做好科学布局和规划。
韩国延世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郑延(Jeong Yeon Lee)指出,在今天全球互联互通出现一些下降的趋势下,“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对扭转这个趋势格外有意义,学院联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政治学院副院长达尔科(Darko Nadic)对国际上一些关于“一带一路”的偏见和观点进行的辩驳,认为世界应该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而不是仅仅唱反调。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郭清水(Cheng-Chwee Kuik)聚焦于马来西亚、“一带一路”和亚欧互联互通,认为马来西亚是东盟国家中对“一带一路”倡议最为积极,合作范围最广泛,参与规模最大,进展也最快的国家。
巴基斯坦真纳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侯赛因(Nazir Hussain)指出,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先响应者,中巴经济走廊穿过了巴基斯坦的所有省,不仅为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铺平道路,同时也在将重塑中央-地方关系。
泰国兰实大学政治经济与全球化学院院长维拉(Vira Somboon)在演讲中提出“一带、一路、一河”(one belt,one road,one river)新叙事,指出要发扬澜湄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理念,重视澜沧江-湄公河互联互通合作。
泰国兰实大学外交与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Sompong Sanguanbun希望希望中国政府可以继续加强人文交流,因为这可以减轻其他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误解和不信任。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公共政策学院院长的Weng Tat Hui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但并不扩大债务,所以许多发展中国家乐于参与进来,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也得以提升。人文交流的重点是建立长期有效的对话,人文交流可以推进学术交流,从而推进政府治理的水平。
柬埔寨皇家金边大学发展学院Rath Sethik首先介绍了柬埔寨和金边大学的基本情况。他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柬埔寨也积极地参与其中。
匈牙利考文纽斯大学社会科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Laszlo Csicsmann聚焦于全球经济危机后的国际关系问题。作为小国的匈牙利离不开北约的安全支持,但当前更需要中国对匈牙利的基建支持。
拉脱维亚大学政治学系主任Iveta Reinholde指出,作为一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学院致力于提高自己和周边国家的发展。
缅甸仰光大学国际关系教授Thida Aung期待“一带一路”为缅甸带来经济和社会收益。她希望中国的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强当地社会的了解,增强与当地企业人民的交流,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该重视和加强社会责任感。
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发展研究系协调人Uddhab Prasad Pyakurel指出,尼泊尔致力于加强同中国的关系,特别是互联互通网络的建设。
越南河内人文社科大学学术事务部主任Bui Thanh Nam认为“一带一路”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10月18日上午,代表们就“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盟在互联互通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代表们介绍自己学院的特点和专长,与“一带一路”有关的科研和教学,学院联盟过去一年内部开展的双边、三边和小多边合作,以及对学院联盟进一步发展的建议。针对有代表提出学院联盟发展方向问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引用印度尼西亚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苏西洛的“学院联盟的教育质量发展”发言,认为学院联盟是一个院际交往网络,目标在于促进各自学院能够通过学术合作,共同提高各自的办学质量,扩大学院在地区和世界上的影响力。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盟(Union of Schoo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简称USPIR)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于2018年正式发起成立,联盟成立初期由13个国家代表性大学的13家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院组成,到2019年第二届联盟会议召开,已经有19个国家的21家学院参加联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