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的“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研讨会在智库楼106会议室举行。与会专家与学者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云南大学、苏州大学、贵州大学、宁夏大学、复旦大学等14所高校。在全天6场议程中,涵盖了现场教学示范、教学体系创新、教材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创新以及教学实践创新五大板块,对“政治学原理”这门政治学专业核心基础理论课程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探讨。
图 1部分与会老师合影
会议开幕式环节,教学副院长李辉首先主持开场,指出此次会议对于政治学研究有着特殊意义,这是复旦国务学院教学研讨会系列的第二次专题会议,对于促进教学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复旦大学的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刘季平书记发表欢迎致辞,首先代表学院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参会,其次肯定了“政治学原理”课程在大学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指出通过集体研讨、集体学习、集体备课,这门课已经具备了薪火相传的意义。欢迎致辞结束之后,举行“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揭牌仪式,并由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陆昉教授为分中心成立致辞,陆教授表达了对分中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创新教学方法、树立与时俱进教学理念的期望,希望分中心能够在教学领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也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接下来,复旦大学的孙关宏教授作为主讲人,对新中国政治学原理课程建设发展进程做出了回顾,孙教授以1923年为起点谈“政治学原理”课程建设的历史渊源,对复旦政治学的研究进展做了系统的梳理;他认为,教材与课程建设不能孤立看待,而应该和学院学科的发展相结合,复旦“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历史传统既是教材的历史传统也是政治学发展的历史传统。
图 2 李辉副院长开幕式发言
图 3 刘季平书记做欢迎致辞
图 4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图 5 陆昉教授作分中心成立致辞
图 6 孙关宏教授发言
会议的第二场——现场教学示范环节由南京大学的李里峰教授做主持人,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佟德志教授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陈尧教授,分别以意识形态和概念建构为主题做了精彩的示范教学。佟德志教授围绕意识形态进行教学模型建构,提出了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简明理解,区分了观念和观念体系、主张和政策两组关系,认为观念经过上行统合之后形成意识形态观念体系,意识形态也反过来形塑观念;意识形态不是简单的思想操列,从主张到政策的上升过程很重要。接下来,陈尧教授对概念的方法、功能、分类、量化等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展示,他认为,概念是研究的起点,要认识概念,必须对概念进行准确的定位,由此,高校教师应该引导研究生探究概念提出的思路脉络,对概念的延伸做出有价值的探索。
两位教授的主题发言结束之后,中山大学的何俊志教授对针对发言内容做出点评。他认为,政治学原理教学要做好概念的澄清工作,要使概念构成的理论体系在逻辑上自洽,要教授政治学学科独有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世界。
最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三位硕士新生就“政治学原理”课程的修读经历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肯定了“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基础性、趣味性和体系性,并且从学生的角度对课程的优化设置、增强专题安排的逻辑性提出了建议。
图 7 佟德志教授做主题报告
图 8 陈尧教授做主题报告
图 9 与会老师们认真听讲
图 10 何俊志教授做发言点评
图 11 三位硕士新生分享学习心得(图序对应:陈小维同学、梅文婷同学、李茁同学)
下午的研讨会以圆桌的形式继续进行,首先进行的是会议的第三场——教学体系创新环节,此环节由中山大学的郭忠华教授主持,贵州大学的黄其松教授、吉林大学的林奇富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的陈周旺教授分别做主题报告。其中,黄其松教授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着手,指出政治学教材体现了主编者对政治现象的理解和把握、体现了政治学的研究进展,教材体系既体现了政治学知识体系的丰富,也是中国政治学有了研究开端的缩影。林奇富教授对“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性质定位和价值取向进行了反思,指出课程首先要解释中国,要有能力对中国的主导价值和核心概念做出解释。陈周旺教授围绕课程教学的推进、平衡和传承分享体会,表示教学推进需求常常和学术研究、毕业指标要求挂钩,定期对学生做需求调研很重要,老师之间做好课程教学的交接与互助也很重要。郭忠华教授对此环节的发言做了点评和总结,他肯定了“政治学原理”教学变化与传承共生的特征,认为此环节的内容对课程教学探索出了很好的经验。
图 12 黄其松教授发言
图 13 林奇富教授发言
图 14陈周旺教授发言
此后,会议进行到了第四场——教材体系建设环节。此环节由中国政法大学的庞金友教授主持,南京大学的李里峰教授、中山大学的郭忠华教授及南开大学的程同顺教授进行了主题发言。首先,李里峰教授指出,“政治学原理”教材编写的关键在于如何体现出本土政治学的特点、如何统合西方政治学内容,需要处理好政治学古与今的关系、内容编排上一与多的关系。接下来,郭忠华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分享了教材编排的几点思考,他认为“政治学原理”教材编排应平衡好思辨性、政治性、综合性和基础性之间的关系,与本土的政治基础相结合,同时注重浅显呈现和表述准确。最后,程同顺教授指出,一本政治学教材的最终出版是各方专家的意见相互协调、汇聚整合的结果,他认为 “政治学理论”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书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培养起学生对政治时事的关注。此环节结束后,参会人员共同观摩了音频教学示范“国会选举:为什么选举制度能左右政党体制”,此次示范选取包刚升老师《政治学通识》三十讲中的内容作集中展示,与会老师们对此好评有加。
图 15 李里峰教授发言
图 16 郭忠华教授发言
图 17 程同顺教授发言
接下来,会议开展到第五场——教学方法创新环节,此环节由云南大学的方盛举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的庞金友教授、苏州大学的黄建洪教授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孙龙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首先,庞教授指出,在网络发达和图文盛行的时代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他认为,“政治学原理”课程应充分贯穿问题意识和思想性,达到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接下来,黄建洪教授强调,课堂上达成学生和老师充分有效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课堂有了灵魂才会锻造学生独立的人格。最后,孙龙教授认为“政治学原理”教学的难点在于要实现公共政治思维向大学政治学思维的转换,政治学教材的逻辑性和趣味性在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牵制下很难实现平衡,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应将教学重点转换到中层理论的传授,同时注重提升学生引申教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图 18 庞金友教授发言
图 19 黄建洪教授发言
图 20 孙龙教授发言
最后,会议进行到第六场——教学实践创新环节,此环节由南开大学的授主持,云南大学的方盛举教授、宁夏大学的罗强强教授以及华东政法大学的汪仕凯教授分别做主题发言。环节开端,方盛举教授从学生培养角度出发进行分享,认为“政治学原理”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以工作为中心的专业能力、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能力以及以理论为中心创造概念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仅要是合格的专业人士,同时也要是一个具备理论思辨技能和争取民心能力的管理者。接下来,来自宁夏大学的罗强强教授以民族地区的政治教学为主题,认为目前民族地区的政治学教学更强调多元而非一体,因此有必要在将来增强教学中的政治站位塑造和政治意识培养,巩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最后,汪仕凯教授指出了政治学教学存在的几个矛盾:政治学教学和教务处的出发点有一定矛盾,与科研的出发点也存在一定矛盾,这就导致创新有时候脱离其本质,朝着方便管理的现实需求导向发展。
图 21 方盛举教授发言
图 22 罗强强教授发言
图 23 汪仕凯教授发言
此环节发言结束后,会议进行到自由讨论阶段。上海政法学院的杨小辉、王聪,复旦大学的庄梅茜、吴洁、朱小略等与会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听会感想,同时提出疑问以供讨论。最后,与会者达成了政治学讲授内容应该达到兼容并蓄的共识。
图 24 刘建军教授作总结发言
会议结尾,复旦大学的刘建军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刘教授首先代表政治学系感谢与会老师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其次他表示,课堂教学回应的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此次会议对“政治学原理”课程回归中国本根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为政治教学如何深入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土壤、提高内容的包容性做出了有效的探索。
文稿:梅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