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中国政党研究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9-11-22 浏览次数:0

2019年11月16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世界政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政党研究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日本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宁波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深圳大学、复旦大学、《探索与争鸣》杂志社、《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等14所高校和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本次研讨会旨在探寻新时代中国政党研究理论的创新点和突破口,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专家学者们围绕“中国政党研究的理论建构”、“中国政党发展的历史透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三个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合照

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世界政党研究中心主任郭定平教授主持会议开幕环节。他指出,中国学界在政党研究的基础理论上应有更多创新。希望本次会议通过对现有理论的总结、反思,形成适应新时代的研究成果;希望会议能够达到相当理论深度、促进相关研究热度、提升一定学术高度,为推动中国政党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取得理论建设成就做出贡献。

郭定平

在“中国政党研究的理论建构”议题中,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以“领导党”重新定义中国政党类型。他认为领导党是关系叠加的产物,关系叠加意味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延续。领导党是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具备自我利益,能够广泛深入社会、引领国家前进、进行政治动员,并能得到人民认同的政治集团。深圳大学陈家喜教授认为要在中国政党研究中重新找回、重新发现、重新建构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就需要将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相对淡化的理论和中国的政治实际对接,寻求一些具有公约性的解释。当前相对成熟的中国政党研究话语主要包括:政党中心主义、政党适应性、政党自主性、政党制度化等。复旦大学贺东航教授提出“政治势能”概念,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实践构建分析框架。他认为政治势能是中国共产党核心理念的政治表达。通过以价值性政治势能的攻势重塑引导性价值体系、以体制性政治势能的调整重组纪检机构体系、以制度化政治势能的再造完成治国理政的基础性工具,中国共产党能够持续性干预所有层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进程,并解决与之相伴的冲突,从而维持政治稳定。上海师范大学张志丹教授认为政党意识形态在我国就是国家意识形态,政党自信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新时代中国共产政党自信的六重逻辑,包括实践逻辑、思想逻辑、制度逻辑、文化逻辑、理想逻辑和党建逻辑。

1

(徐勇、陈家喜、贺东航、张志丹)

中国人民大学周淑真教授、吉林大学周光辉教授对上述发言发表评论。

周淑真

周光辉

(周淑真、周光辉)

在“中国政党发展的历史透视”议题中,复旦大学陈明明授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受历史因素影响,出于社会和时代需要,同时受既有制度限制。在中国,政党组织国家现代性的重要表达,有自身的历史情境和特色。吉林大学周光辉教授指出政党会期的制度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通过会议做出重大决策,因此党的会议时间不是自然时间,而是国家治理中的政治、制度时间。党的会期直接决定国家政治生活的时间节律,甚至影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日程安排。要充分理解会期制度化建设对转化成国家治理效能的意义,应以渐进式的策略推进党的会期制度化建设,逐渐实现全国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举行。兰州大学刘先春教授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的建设的基本进程和历史经验。他指出政治学、党史党建等不同专业在看待党的建设这一问题上存在差异。如何将学科界限打破,将理论研究与党的建设更为密切的联系起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将政治学和党建层面的政党研究相结合,有利于政理和学理的有机结合。

陈明明_副本

(陈明明、刘先春)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黄天柱教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彭斌教授对上述发言发表评论。

黄天柱_副本

(黄天柱、彭斌)

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议题中,中国人民大学周淑真教授以“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国家政党制度之再比较”为题首先发言。她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应时而生的政治概念,是具有学术开拓性的理论建构,也是动态、发展的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形成自信,西方国家“否决政治”和党争愈演愈烈是促成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三方面原因。华东政法大学汪仕凯教授注意到党的“超大规模”和“先锋队性质”间的关系。要维持党的先锋队性质、维持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需要超越党建的格局,将社会治理与党的建设进行全局考虑,即以党的自我革命带动社会革命,以社会革命反哺政党的发展。浙江社会主义学院黄天柱教授以参政党的视角分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主要特征。他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领导、合作、协商三大特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用两条主线。在理论上,中国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平等但不对等,参政但不分权,监督但不制衡,统一但不同一。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构建了新的现代政党理论分析框架。他认为不能仅从国家-社会的视角看待政党,而要以现代化发展为主线考察政党作用。以“国家与社会中介”为原点,性质和功能为横、纵轴,唐教授区分了西方政党推动社会现代化的非均衡模式和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理想指导下形成的均衡现代化模式。这一理论区别了西方政党和中国共产党、竞争性政党与使命型政党。复旦大学郑长忠副教授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政党逻辑。他指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广泛与世界各国政党开展对话,利用政党这一组织载体,在国家与民间外交之外开创了新型对外关系模式,政党功能从国内走向全球。华中师范大学袁方成教授探讨了“后政党下乡时代”乡村治理的政党逻辑。茗山实践体现出政党力量具有政治、组织和党政资源等比较优势;社会力量具有自治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比较优势。两者互为补充,形成政党力量有效整合社会,自治力量有效治理社会的“嵌入式整合”模式。宁波大学赵永红教授以宁波某基层党组织引领海绵小区建设为案例,分析基层党组织治理功能形成的微观逻辑。基层党组织治理功能的形成在宏观层面有理论、制度、社会需求和运行机理上的依托;在微观层面有动力、资源与和行动机制等要素的支持。这些要素相互作用贯通了基层治理功能的宏观逻辑和微观机理,使宏观制度设计的潜在功能转变为现实功能。

2

(汪仕凯、唐亚林、郑长忠、袁方成)

3

(赵永红、张春满、王智丽、杜运泉)

史拴拴

(史拴拴)

深圳大学陈家喜教授、《探索与争鸣》杂志社杜运泉副编审、《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史拴拴助理研究员对上述发言发表评论。此外,复旦大学张春满副研究员、王智丽博士后分别分享了他们的授课经验和研究计划;现场听众针对讨论问题进行提问,专家学者一一作答。

最后,郭定平教授作闭幕致辞。他首先赞扬了参会学者的发言与讨论,指出政党研究需要重视政党定义、政党建设与国家治理、新型政党制度、政党关系等多个方面,鼓励学者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提高。郭教授还对到场专家学者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表达了感谢,宣布本次中国政党研究理论创新研讨会圆满结束。

会议记录:宋奥,纪昊楠

编辑整理:牛乙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