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天之道,诚以定人——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臧志军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5-14 浏览次数:0

臧志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导,曾任国际政治系副主任、政治学系主任。他是政协上海市第十一、十二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8年臧志军当选复旦大学第八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臧志军长期从事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日本政治等问题研究。

1

道家风骨,儒家情怀

臧志军教授在精神层面是道家风骨,淡泊名利。他性情温和,谦虚低调,参加讲座或会议,常于不起眼处落座,不到关键时概不发言,可是每当他开口讲话,那种睿智和通透,立即感染全场,他似乎总是比我们看得更深更远。刘建军教授曾说,臧志军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在行动层面,臧志军则是“入世”的“道家”,有着深厚的儒家情怀,关注民生。知青时代,他在市郊国营农场工作,自嘲曾经担任过“最低领导人”。在农场工作期间,他在一次跨省调拨杂交水稻种子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障碍,由此开始思考行政系统存在的重大缺陷,工作中的经历也促使他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致力于研究行政改革的政治逻辑。

恢复高考后,他成为第一届大学生,最初在上海师范大学学习历史,硕士阶段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转攻政治学,198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学术生涯的早期,主攻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最后的儒家”——梁漱溟的政治思想,在《文化改造与社会变革——梁漱溟、福泽谕吉政治思想比较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颇有洞见的概念,即“思想史上的同龄人”。他认为,虽然梁漱溟与福泽谕吉身处年代不同,二人的思想渊源、时代背景和方法却有着惊人相近的一面,可谓是“思想史上的同龄人”,这一概念不仅有助于说明梁漱溟和福泽谕吉政治思想的可比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对思想家进行跨时代比较的学理正当性问题。他对梁漱溟与福泽谕吉的比较研究,似乎也预示了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潜心研究日本政治的学术转向,其著作及相关成果在学界和政界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宽严相济,无为而教

在教学上,臧志军老师从不高谈阔论,只是身体力行。他鼓励学生珍惜读书时光,踏踏实实读几本好书,认认真真写好自己的学位论文。这种“无为而治”,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希望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老师是方向的指引者而不是细节的落实者。臧老师不仅为学生答疑解惑,还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与关心,为学生的研究提供外部资源,让大家在高强度的研究之余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

学问中的臧志军和生活中的臧志军截然不同。他博学深研,关注现实政治和日常生活,言行举止、字里行间均体现出一个政治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使命感。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严格训练,课堂中会随机让学生对相关概念下定义,锻炼学生的概念把握能力。他尤其重视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培养国际化的学术视野。上课时犀利的点评可谓是臧志军的一大特点,他很擅长发掘学生的优点和亮点,但同时会“毫不客气”地指出不足,并就内容的逻辑性、史料的丰富性、观点的创新性提出建议,使大家心服口服。臧老师讲到兴致盎然之时,会发出爽朗的笑声。一位师姐清晰的记得,臧老师非常仔细地给她指出某一页论文里面的具体问题,并把他做过标记的报告拿给她,里面用红笔标注的密密麻麻的圈圈点点和文字批注。

2018年,经过全校毕业生投票,臧志军教授当选第八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正如熊易寒在博士论文后记中说,“臧志军教授是一位慈师,对学生总是勉励多于要求,建议多于批评,身教多于言传。”

建言献策,担当使命

在学术外,臧老师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在参与社会活动时,他秉持科学精神,常常据理力争,寸土不让。他是公开反对电动扶梯“左行右立”的第一人。他认为,“左行右立”看似“文明”,却可能对使用者造成伤害,对机械造成磨损,产生安全隐患,但因各种原因,“安全第一”这一看似简单的“常识”却被人有意无意地忽略。2013年1月,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臧老师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场所电动扶梯使用安全的建议》的提案,明确提出要严格按照使用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以及“安全第一”的原则使用电动扶梯,要求以尊重科学的精神去除诸如“左行右立”一类妨碍乘客安全的提示。提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证实存在安全隐患。最终,遍布在上海各大地铁站和商场等处的“左行右立”标识在电梯年检过程中被去除。

近年来,他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脱贫攻坚领域做了许多工作,多次赴贵州、云南等地进行社会调查。他之所以关注贫困问题,完全是出于社会责任感。2019年7月,他带领学生赴云南德宏州开展调研,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与边境贸易进行了深度调查。同年9月,他牵头举办了复旦大学贫困治理研讨会。他希望推动我院的贫困治理研究,既服务国家、造福社会,也可为学院学科发展添砖加瓦,为人才培养创造平台。

3

一达谓之道。臧老师以一位政治学者的诚恳热情与冷静思索,入世洞明,关爱后进,在喧嚣的时代为同学们定下立心不动的坐标;上有所施,下有所效,他以求真致诚的品格鼓舞着学生们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真诚地探究学术真理,勇立为理为公的头潮! 是所谓:以诚定人,授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