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学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7-01 浏览次数:0

2020年6月30日晚上7点,国务学院中心组成员在文科楼615集中收看新闻联播,收看结束后第一时间进行了集中研讨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并对全国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殷切期望。复旦学子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复旦学子能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习近平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心组成员收看完新闻联播后展开集中研讨。刘季平书记表示2020年是我校建设世界顶尖大学三步走第一步目标实现的一年,也是共产党宣言翻译100周年。包括1925年复旦最早成立高校党支部,这些都是刻画在复旦历史上的红色印记。习总书记的回信对志愿者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对我们建设世界顶尖大学也是一个激励。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用好复旦红色资源,学好四史,更好投入建设世界顶尖大学中去。

苏长和院长对习总书记回信中的8个字“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印象深刻,还分享给结对的博士生支部。心有所信讲的是信念和信仰,一个人、一个组织如果没有信念和信仰,就像行尸走肉一样。回顾党的历史,有很多艰难困苦的时候,党能够走出来,没有被挫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仰和信念。考验一个人和一个组织往往都是最困难曲折的时候,仍然有信仰和信念,这个人、组织、政党才能走得远。我们国政支部已经开始学习四史,结合共产党宣言翻译100年,能够锤炼我们的“信”,有了“信”,才能在100年、第二个100年奋进的进程中能够走得更远。

陈周旺老师表示在七一前习总书记给复旦学子回信意义重大,传达了新时代大学精神的理解。对于怎样办大学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包括对欧美国家的大学自由、创新的办学理念的吸收,但怎样建立我们自己的大学,需要一个新的大学精神。习总书记的回信透露出这样的期望:强调信仰,强调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强调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感等。这种精神从复旦创办初到今天一直做得很好,我们要深入挖掘这种复旦精神。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超越自我,知道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是一体的,是要奉献青春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展现出新时达大学生的风貌。

张建新老师认为,100年前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问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和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100年后我党面临艰巨任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条件,这个理论武器仍然起作用。我们要借助共产党宣言翻译100周年之际,在师生中掀起一个学习、研究、传播的高潮。复旦的老校训是团结,服务,牺牲。其中,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共产党宣言提出的理论武器。牺牲精神也是复旦的传承,复旦为新中国成立牺牲了23人,这种精神要传承下去。

熊易寒老师提出复旦历来是有红色基因的,习总书记的讲话不止是对复旦学子的,也是对全国青年的讲话。现在讲四史教育,是要把党史和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结合起来一起学,改变了以前党史和国史割裂的状态。陈望道纪念馆是上海四史学习重要的红色基地,能更好地把党史和其他历史结合起来。

李辉老师认为总书记的回信与以往对青年的希望是一以贯之的。新时代的青年需要具备怎样的精神,对复旦而言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现在的学生在价值观上比较多元化,大学教育应该怎么办急需思考和解决。结合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专业教育不能与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割裂开来,今后要把专业和思政更好地结合。

扶松茂老师也认同习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给复旦的,更是给全国青年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学生要有共产主义信仰。对于青年来说,是一个思想信念建设的过程中的重要基石。学习陈望道先生还要学习他的意志品质,对教育事业的忠贞和坚持。

冯玉军老师分享了自己再次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的体会,共产主义从诞生开始就受到了各种围剿。今天的世界格局,共产主义有时代的传承也有了很多变化。现在如何学习共产党宣言,要根据中国的国情、不断发展的世情,跳出照本宣科和条条框框,抓住精神内核和实质去学习。共产党宣言的内核是消灭一切剥削,实现人类的公正和平等。只有抓住这个内核,才能使我们党在各种困难面前能够不断取得胜利。

张骥老师表示总书记的回信肯定了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作用。共产党宣言穿透了历史,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仍然存在,对历史的作用会更加显现出来。我们做什么样的学术,培养怎样的学生,关键在于抓住时代的主题,能否回应时代的问题。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就是抓住了当时的时代主题。我们培养的学生要能抓住时代的核心,要能认识自己的使命,才真正有竞争力。我们的大学培养的学生能否关注人类命运,心有所信,能否抓住时代脉络,能否担当使命,这才称得上是世界顶尖大学。

祁怀高老师认为习总书记对党员提出了殷切希望。有两个关键词:信念和奋斗。这两个词特别适合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师生。复旦的信念是成为世界顶尖大学,政治学学科的信念是成为世界顶尖学科。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国研院支部今天参观了振华重工,他们也是靠信念成为世界港口机械行业顶尖的企业。我们大学也要有这种信念。第二个关键词是奋斗。陈望道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复旦青年党员学习的目标,要不断拼搏,永不懈怠。

沈逸老师认为并不是简单地遵循共产党宣言的文本理论,就能自然地实现共产主义。关键在于坚持理想信念,新中国的成功在于苏联和东欧巨变时,中国共产党坚持下来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是中国知识分子探索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一种尝试,现在的中国也是一样,道路都要自己探索出来,继续走下去。复旦现在也是一样,建最好的大学,但是最好大学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一方面不能与世界隔绝,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原本要走的路。复旦的老师要时刻用共产党的理想和信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把自己的工作与中国当下的实践结合起来。习总书记对复旦学子提出的要求很高,不是很容易实现,需要我们坚持下去。

学生党总支书记朱峰老师表示作为学校思政工作者,感到很受振奋和鼓舞,也再次感觉重任在肩。复旦的校史中有非常鲜明的红色基因,无论是敲响上海“五四第一钟”,还是全国红岩烈士最多的高校,都体现了复旦爱国奉献、追求进步的红色基因。正如总书记所说,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信仰是我们的力量之源。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信仰,矢志奋斗,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宣言精神,传承和发扬复旦大学的红色基因,做好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从具体工作上,要带领同学们继续加强对《共产党宣言》的学习,要原汁原味地研读,原原本本地学,更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思考,注重学习的时代性。要加强四史学习,加强实践锻炼,组织同学们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劳动实践,引导同学们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在学习、择业、就业、出国交流等等经历中,树立远大志向,锤炼过硬本领。

研工组长赵晓惠老师表示复旦的红色基因一直是为我们所骄傲和崇敬的,“星火”党员服务队的讲解员们积极宣讲陈望道老校长追寻真理的故事,是对宣言精神的最生动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最鲜活的传播。讲解类的志愿服务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形式,我们学院的17级本科生支部是第一批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志愿者,学院团委也和中共四大会址、周公馆等有讲解志愿者的合作项目。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复旦学子要坚定理想信念,这份理想信念不仅是我们共产党人精神之“钙”,更是支持我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不懈奋斗的力量之源。越是在当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越是感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艰巨、使命在肩。我们要继续传承好复旦的红色基因,结合“四史”教育,引领青年学子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