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林,安徽宿松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城市治理评论》联合主编,教育部2006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唐亚林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府与政治、城市治理与区域一体化、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比较政府与政治。近年来提出的原创性学术概念或理论主要包括:“圈层包容共生式需求观(2014年)”“民主集中负责制(2014年)”“使命型政党/政治(2014年)”“结构性权力与功能性权力制约模式(2015年)”“使命—责任体制(2017年)”“党兴国体制(2017年)”“新三权划分(2017年)”“都带融合发展战略(2017年)”“党性人假设(2019年)”“街区制(2019年)”“网络化治理范式(2020年)”“人心政治论(2020年)”等。
主编“中国治理的逻辑”丛书。代表性著作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区域治理的逻辑:长江三角洲政府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独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社区治理的逻辑:城市社区营造的实践创新与理论模式》(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代表性论文有《中国式民主的内涵重构、话语叙事与发展方略》(独著,《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6期)、《权力分工制度与权力清单制度:当代中国特色权力运行机制的建构》(独著,《理论探讨》2015年第3期)、《从党建国体制到党治国体制再到党兴国体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型体制的建构》(独著,《行政论坛》2017年第5期)、《当代中国财政权的控权机制设计及其实现路径》(独著,《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年第5期)、《使命-责任体制:中国共产党新型政治形态建构论纲》(独著,《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与成功之道》(独著,《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新中国70年:政府治理的突出成就与成功之道》(独著,《开放时代》2019年第5期)、《网络化治理范式建构论纲》(第一作者,《行政论坛》2020年第3期)、《基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干”字型整体性应急治理体系建构论纲》(第一作者,《学术界》2020年第4期)、《人心政治论》(独著,《理论与改革》2020年第5期)。
教育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唐亚林老师在长期的教书育人实践中,始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经过多年的实践体悟和理论思考,唐老师总结了一种思考问题“无往而不胜”的“铁律”,即“先分层”、“再分类”、“后量化”的思考问题“三步法”。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在调研现场,抑或是在师门讨论会中,唐亚林老师总是孜孜不倦地向学生传授思考问题的“三步法”或“九字方针”,并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具体案例的分析,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老师一直强调,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对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行最真实的了解和总体性把握。只有真正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学到的知识、习得的技能和体悟的道理,才是一个人能够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故而,唐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本原出发,而不是从概念、理论和逻辑出发,去发现生活本来的面目、这个世界最真实的状态以及人们的真实日常需求。
作为学生,最为欠缺的是发现好的问题和提炼好的理论分析框架的能力。唐老师常常说,生活中无处不是课堂,生活中无处不是学问。为此,他经常带领学生奔赴基层调研现场,把基层调研作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出路的第二课堂。一届届学生总是能够在唐老师的耳提面命和言传身教中,最真实地体悟和把握中国社会现实的真相和运行逻辑,最有效地提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术追求:把学问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唐亚林老师非常反对简单地套用书斋里想象的概念、逻辑乃至自以为是的理论体系来生搬硬套地分析中国的问题,特别强调研究中国问题应当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具体实践,并通过扎实认真的实地调研,掌握实际情况,建构有本土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唐老师经常说,作为学者,要有一种对国家和人类社会的使命情怀,要把自己的研究做在中国的大地上、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多年来,他一直在践行这种理念。他长期奔走在中国的基层,从城市到乡村、从北部到南方、从政府部门到基层社区,不断地从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和普通居民百姓那里,了解最真实的中国,不断地感受国家发展的最新动向和最新成就,也不断地深化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身体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当代中国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遭遇到的困难、面临的呼声,并积极思考解决之道。
唐亚林老师既善于从宏观层面思考宏大问题,亦善于对基层实践作微观剖析。他常说,好的研究要有“五大标准”:“大历史”、“大比较”、“大现实”、“大综合”、“大关怀”。在这“五大标准”的指引下,唐老师近年来陆续提出了诸如中国人的“圈层包容共生式需求观”、“使命型政党”、“使命-责任体制”、“党兴国体制”、“区域中国”、“都带融合发展战略”、“网络化治理范式”等一系列具有原创解释力的概念与理论,并从中构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融通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且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范式。
唐亚林老师不仅是一个理论思考者,还是一个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者,多次身体力行地参与探索城市基层治理有效模式的实验活动。比如,他曾组建了一个“治理+规划”社区营造团队,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前后达几十次前往上海市浦东新区一家街道的某社区,在街道和社区的大力支持下,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以社区营造为主要形式的城市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道路,使一个老旧社区“旧貌变新颜、治理换新天”。从与一个个社区居民谈心到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多次座谈,再到与课题组成员、街道社区部门进行多次方案论证,直至最后的社区营造工程建设的竣工,无不浸透着唐亚林老师的心血。
情感共鸣:美好人生与美好生活
唐亚林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极富激情、极具人格魅力的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他会及时地把自己对于众多现实问题的所思所感和对生活的体悟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唐家弄潮儿”之中,吸引了大批读者朋友的订阅、评论和留言,开辟了没有围墙的大学教育新空间。唐老师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思维的火花有机地累积,既传播了知识,又引起了思想的交锋,还厘清了认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
平日里,唐老师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生活。每次召集学生开完学术讨论会后,他总会邀请学生们一起聚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学生的近况、解答学生的困惑,或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规划给出自己的建议。唐老师总是向学生分享他的人生思考和体悟,他常讲:“人,生不过百年,送老养小自己活是人生的真谛”。
“美好人生”与“美好生活”则是唐老师对学生最美好的祝愿和祝福。唐老师与每个学生都建立了极为深厚的感情:他在上海工作的毕业学生经常会和他一起小聚,继续聆听教诲;远在外地的学生,也不时回到上海或发来信息,向唐亚林老师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生活喜事,等等。在这样的氛围下,唐亚林老师的众多学生之间也都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稳定而温馨的情感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