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理事。
孜孜以求,业精于勤
黄河教授具有经济学与政治学的跨学科知识结构,为其深入和广泛地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功底,丰富的学术经历也彰显了其从事科研的能力。2001-2003年,他担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原副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荣誉会长陶大镛教授的学术秘书;2003-2005年,在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工作;2005-2006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中心证书班学习,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结业证书;2007年,任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中心(HNC)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2007-2009年,在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2013-2014年,国家公派前往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外交事务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2009年4月,黄河老师进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工作,现任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先后承担了国际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跨国公司与国际关系、金融与国际关系和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6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课程。其中,2010年开始讲授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上海市的精品课程。2016年开始承担博士研究生必修课程《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教学,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目前黄河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区域性公共产品、跨国公司与国际关系、海外投资风险、公共产品与全球治理和国际经济规则等,并将在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学术生涯中,努力实现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中国化,构建立足于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潜心治学,常思常进
黄河教授一直专注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先后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外交评论》、《国际观察》、《国际展望》和《当代经济研究》等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达70余篇。他出版了国际政治学领域的系列著作,主要代表作有:《跨国公司与当代国际关系》(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国际经济规则的政治经济学》(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国外政治风险及对策研究》(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跨国公司与全球治理》(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安全、发展与治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及其管控》(合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治理、发展与安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合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中国供给》(合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一带一路”与区域性公共产品》(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等,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在深入探讨相关理论问题的基础上,黄河教授力求提出中国方案和贡献中国智慧。2011年,他与樊勇明教授等学者合著出版的《贸易摩擦与大国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2011)著作类二等奖。
黄河教授不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勤于耕耘,更以学者特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撰写专报和咨询建议等方式,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为社会的相关政策规划建言献策,其中一些专报和咨询建议获得相关领导的批示,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团队合作,追求创新
自担任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以来,黄河教授在樊勇明教授的指导下,与该中心的其他学者通力合作,努力将该中心打造成国内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术高地,该中心的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具有引领作用,成为国内外IPE研究的重镇,受到同行的密切关注。在过去的一年里,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的各位学者积极申报有关项目申报、与有关企业合作、举办学术活动和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著作10余篇(本),主办3场主题会议,推动一批重要成果的落实,在多个领域提出独到见解,在专业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
黄河教授在系列作品中对跨国企业投资的政治风险、公共产品提供的各种模式、全球化视角下的国际金融体系与改革以及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途径等领域进行了理论体系的建构,主要反映在他的《跨国公司与当代国际关系》、《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国外政治风险及对策研究》、《跨国公司与全球治理》和《安全、发展与治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及其管控》等作品之中,尤其拓展了国内对跨国公司这一非国家行为体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过程中的特征及作用的理论研究,其相关作品成为国内该领域的学术前沿。
在区域公共产品理论方面,黄河教授在樊勇明教授开拓性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出版了《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中国供给》、《“一带一路”与区域性公共产品》等著作,并在学术理论刊物《世界经济与政治》上发表了《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的重要文章,为 “一带一路”的中国对外合作倡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教书育人,尽责用心
对于学生而言,黄河教授是良师益友,奉行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传道、授业和解惑,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经常为年轻学子提供学术平台和学术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和文章写作。在他的帮助和鼓励下,多位学生的优秀作品得以公开发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黄河教授深入了解学生家乡所在省市的情况,叮嘱学生做好相关防护措施。无论是面谈、网络抑或是电话交流,他总能风趣和幽默地拉近与学生心灵上的距离,亦师亦友,帮助学生愉快地适应复旦大学的生活,并走上更为平坦和宽阔的学术之路。
立足国情,发出强音
黄河教授承担了诸多企业“走出去”的风险评估课题,将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有关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中国企业更好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途径建议。在对外交流方面,黄河教授通过多次参与国际会议,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例如,2016年4月,黄河教授赴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参加中尼友好论坛并做主题发言,尼泊尔总理特地发来贺信。会后,尼泊尔政要接见了黄河教授,就“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推进问题进行了会谈。又如,2017年11月,黄河教授前往德国杜伊斯堡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与中欧合作国际论坛,在政策圆桌上发表主旨演讲,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一带一路”愿景成功的关键是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其成功的基石是防范各类投资的政治风险,受到欧洲媒体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