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至31日,第一期“应急管理导论”研究生FIST暑假课程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课程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举办,旨在为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工作的教师、研究人员、研究生提供系统化的应急管理知识,李瑞昌教授为本次课程的总主持人。
本课程是响应国家新设置的“应急管理”二级学科的核心课程:授课方式上,通过权威、系统的讲授和案例展示,使学员不仅掌握了较系统的应急管理理论知识,更深入了解了应急管理的实践应用场景,结合线上讨论互动,培养了学员的思辨能力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内容设置上,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广泛吸纳安全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等学科的智慧,围绕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应对阶段和不同环节的重点知识展开,为学员勾勒出一幅系统的应急管理理论图景,同时,对城市脆弱性与抗逆力;应急协调与组织学习等应急管理的前沿研究展开了讨论,展示了应急管理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学员遴选上,在多元化、跨学科的前提下,择优控制学员名额。来自二十余所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六家单位的近40名学员参加了课程学习。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希望与“应急管理导论”班的老师和同学们保持长期的学术沟通和经常性探讨。
学员背景多元化
本次课程共收到来自五十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实务部门近百名师生、实务工作者的申请,在进行详尽的审核与比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课程的初设性与授课效果,最终录取来自埃默里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等海内外知名院校的39位学员。学员涵盖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基层工作人员,专业背景囊括全球健康传染病学、公共管理、安全工程、全球治理、资源与环境、应急管理、新闻学等多个学科,呈现多元化和跨学科性。课程不收取任何费用,以线上授课方式,使学员群体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可参与性。
教师队伍权威性
李瑞昌教授在线上启动了“应急管理导论”开班仪式,为期五天的课程正式开始。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执行主任董幼鸿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容志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宇副教授、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行为与大数据实验室执行主任吕孝礼,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瑞昌教授和周凌一青年副研究员5位主讲人共讲授12门课程,为学员系统梳理了应急管理的知识体系、理论基础和前沿进展。授课教师均为应急管理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权威专家或青年才俊,研究成果丰硕,在理论研究和方法论层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心得。
课程内容丰富化
课程学习期间,容志教授为学员介绍了脆弱性与抗逆力等概念,系统讲解了应急预案及其运用,以及中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带领学员们利用应急管理基本理论分析了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董幼鸿教授结合12·31上海外滩***件等案例,为学员们讲解了城市运行安全风险防范与控制中的结构性风险生成机理,防控举措、关键环节等内容。吕孝礼副教授从危机协调安排与实际运作、危机协调的已知规律、我国危机协调工作的挑战等方面为学员讲解了应急协调与组织学习的相关内容。李瑞昌教授从理论到实践带领学员全面理解突发事件,并与学员探讨了灾后恢复与重建,应急问责等环节的现状与问题,周凌一研究员从风险感知等视角切入,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与学员们进行了生动的交流与互动,为参与课程的学员奠定了坚实的应急管理理论基础,也为国家“应急管理”二级学科的建设提供了珍贵的公共产品和交流平台。
学员学习心得
7月31日,“应急管理导论”课程顺利结课,李瑞昌教授主持了结课仪式,并组织学员在线上合影留念,课后,学员们分享了自己学习应急管理导论的心得体会。
来自埃默里大学的张蓝月同学分享到:“应急管理离不开逆行者,恰好我们祖国不缺这种有担当的英雄人物。有逆行者就要保护逆行者,在这次学习过程中大家都各抒己见,有争辩,有认同,有交流,有碰撞,这种活跃和包容的课堂氛围为我在公共卫生专业的学习上得到了很多启发,也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对于具体问题的反思的契机。尽管远隔万里重洋,白天要做项目,夜晚要通宵听课,但我觉得和这个坚持的过程十分值得。正因为有这群奋发有为,青年担当的学科导师和参与者,我确信祖国在发展应急管理这个学科能够在立足于本土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理论的创新,并且其成果能够为世界各国提供借鉴。”
邢祺欣同学说:“应急管理的课程学习,不仅使我理解了应急管理一些术语,还了解到政府并不缺乏为应急管理统筹与建模的高级人才,但除去事前规划本身,在突发事件中我们还需要应急管理干部拥有能随时“放下面子”的决心,我相信未来我们会拥有最好的问题解决方式。”
薛阳同学提到,应急管理是当下的热门话题,新冠疫情的爆发,让全社会看到了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和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紧迫性。她说:“课堂上同学们的讨论和提问非常有趣,学术型同学的思考大多具有理论高度,有工作经验的同学们往往能带来很多一线工作的观察和思考。不论是授课老师,还是同学们,我都从大家身上感受到了对于应急管理学科的热情和使命感。”
学员们一致认为,本次暑期课程不仅学习了应急管理相关知识,有机会与多位知名教授交流,还结识了致力于从事应急管理研究工作的优秀学员,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激发了大家对应急管理的研究热情和理论思考,本次课程也将成为各位学员今后学习与工作中的宝贵财富,鼓励大家切问近思,不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