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燕,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与国际关系、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出版学术专著3部,译著2部,发表中英文论文五十多篇,参与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重点教材2部。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入选教育部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担任首席专家。2019年被聘为《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科学评估报告第三卷主要作者。
心无旁骛 潜心研究
薄燕老师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读博士期间就对环境问题与国际关系的研究感兴趣,并得到导师朱明权教授的鼓励和悉心指导。读博期间她就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发表在《美国研究》上的《环境问题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这实际上她是对一篇课程论文的修改之作。在香港大学、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访学经历进一步开阔了她的研究视野。留校任教后,在系和学院领导、同事的支持下,薄燕老师将个人的兴趣与学院的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心无旁骛地持续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美国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实例》(专著,2007年)、《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中美欧三边关系》(专著,2012年,获得第十二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中国与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变迁》(与高翔合著,2017年)等著作;主编论文集《环境问题与国际关系》。
薄燕老师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问题研究》、《现代国际关系》、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等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其中,《原则与规则: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变迁》等论文通过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对正在深刻转型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要素及其发展趋势与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合作意愿与合作能力—一种分析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新框架》一文通过建构全新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动态行为,并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解释因素。Securitization and Chinese Climate Policy一文则在反思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为什么中国虽然认同气候变化的安全风险,但对国际层次和国家层次的气候变化安全化进程都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
自2009年以来,薄燕老师参与了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欧洲学院、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的多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由此产出的多篇关于中欧在气候变化领域双边关系的论文收录在Routledge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多本有学术影响力的英文论文集中。她的关于中美欧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三边关系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全球秩序影响的论文,新近收录在欧洲学院学者主编的The Evolv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the EU and the USA:A New Global Order?(Routledge Press, 2020)一书中。此外,她还翻译了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巴尼特和玛莎·芬尼莫尔的经典著作《为世界定规则:全球政治中的国际组织》。该译著于2009年出版后,将于2020年再版。薄燕老师还与其他学者合作翻译了《欧盟与21世纪的多边主义》、《世界事务的治理》等著作。
(薄燕教授在欧洲学院参加学术会议期间与学界同行合影)
薄燕教授主持了多项科研项目。主要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合作的可能性: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研究”;上海市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变迁与中国”;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中美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三边关系”;入选教育部2015度教育部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担任首席专家。薄燕老师笑言,自己关注的是超级巨大的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对于这样一个规模庞大、异常复杂、需要史无前例的全球集体行动加以应对的问题,她认为应该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路径。她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时,组建的团队研究人员来自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重庆大学法学院和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等多个部门。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精诚合作,融合了自然科学家的冷静,法学家的严谨,谈判专家的务实和政治学者的规范,使得课题的研究更加扎实。
(薄燕教授与研究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在倡导跨学科研究路径的同时,薄燕老师又强调国际关系学科对全球环境问题研究的独特贡献,包括在研究中追求理论、历史和政策的融合,这一点深受其博士生导师朱明权教授的影响。理论是国际关系研究的灵魂,历史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础,政策是国际关系研究的结晶。薄燕老师始终以这样的标准来生产学术作品,在自己关注的领域中潜心深耕,悉心钻研,不疾不徐,为学院“环境与国际关系”方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抱朴守拙 薪火相传
薄燕老师重视课程建设,参与编写和修订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学概论》与教育部重点教材《国际组织》,分别负责“世界政治”与“国际组织的理论”等章节。她面对本科生开设了“环境与国际关系”的专业选修课程。对国际环境政治发展史的如数家珍,对理论框架的搭建和运用,对不同国家环境政策的评估和比较,点燃了来自国际政治系、公共行政系、环境科学系等不同专业同学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打开了从环境问题领域观察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窗口。她还与黄以天副教授通力合作,共同讲授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的全英文硕士课程,面向外国学生授课。一位来自法国的留学生说,这门课为她提供了不同于欧美学者的研究视角,使她受益匪浅。
薄燕老师积极践行研究式教学。在她为研究生开设的“中国与国际组织”的课程上,她既系统讲授相关历史与理论,又不断提出问题,推动同学们积极思考,带领大家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共同探讨,寻找解释。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她总是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论证过程。针对同学们的发言,她会在认真聆听后及时评论和反馈,捕捉同学们回答中的闪光点,并大加赞扬;对于回答中需要改进和提高的部分,则会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薄燕老师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她多次受到学生的邀请,担任复旦本科生研究项目“曦园计划”的指导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研究想法,给与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己确立研究思路加以论证;当学生的研究遇到瓶颈时,她又会适时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同时,薄燕老师还针对学生的研究需要,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比如,她为德国籍博士研究生联系上海市能源交易所相关人员进行采访,为其获得一手研究资料提供帮助。
(薄燕教授与研究生课程学生合影)
薄燕老师关心学生的发展。在同学们升学和求职的过程中,她努力回应学生的需求,给予帮助和推荐。很多同学都喜欢找薄燕老师聊天,不仅听取老师对于自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建议,也愿意推心置腹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薄燕老师要么通过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研究心得鼓励这些同学大胆追梦,要么通过幽默的话语来化解这些同学的困惑。聊天末了,她也会叮嘱同学:“我不喜热闹,不够Social,这点很不好。你们不要学我。”
薄燕老师就像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每一次的接触,让人感受到她的睿智与专注,自然与质朴,观照自身进而知悉前进的方向。“心无旁骛,抱朴守拙”,这也许是对薄燕老师科研教学探索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