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往察来 显微阐幽——任军锋教授的学术探索之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9-10 浏览次数:1

任军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哈佛大学中美富布莱特(Fulbright)研究学者(2009-2010),牛津大学"太古"(John Swire & Sons)高级访问学者(2003-2004)。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思想)史、美国政治。著有《帝国的兴衰》(2017)、《超越左与右》(2015)、《民德与民治》(2011)、《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2004)等,主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2006),译著《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寡头统治铁律》、《政治科学要义》、《半主权的人民》等。主要开设课程包括:修昔底德战争史、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西方政治史、西方政治学名著选读等。复旦大学2011届本(专)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第八届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授课导师(2016),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年度优秀教师(2018)。

政治的历史与政治的科学

在任军锋老师的学术探索中,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方法论努力,即沟通政治史学与政治哲学、历史与理论、政治的历史与政治科学。政治史与政治哲学的区别在于:政治哲学趋向“应然”,政治史则指向“实然”。政治史揭示人类政治生活不义的现实,政治哲学意在探索人类政治生活正义的可能。政治哲学关注普遍性、一般性,而政治史注重特殊性、具体性。政治哲学承载的是理智智慧,政治史蕴含的是实践智慧。政治史与政治哲学又是相通的,实然与应然、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事实与理念、历史与理论、史学与哲学,都是力图理解人类事务乃至人自身不可或缺的两翼。

DBC9A

贯穿任老师学术探索的问题史线索主要围绕两位西方思想人物展开,即古希腊的修昔底德和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以修昔底德为原点,任老师从西方精神大传统中分殊出两种小传统之间的结构性张力,即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阿奎那一系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传统与以智术师—修昔底德—色诺芬—西塞罗—普鲁塔克—马基雅维利—霍布斯为代表的“政治”理论传统,哲学以揭示真相探寻真理为取向,政治以经世济民安邦定国为职志。柏拉图与修昔底德、哲学与政治、学术志业与帝国事业、沉思(静观)的生活与政治(行动)的生活,共同构成了西方精神大传统的基本外在框架和内在结构。任老师关注修昔底德,因为在他看来,中国人认识西方更多地是透过柏拉图一系的“哲学”思想传统。修昔底德所揭橥的“政治”理论传统始终未能彰明较著,而这正是任老师的专著《帝国的兴衰:修昔底德的政治世界》以及两篇长文《‘立法诗’与‘悲剧诗’:霍布斯与修昔底德对观》《帝国、政治与哲学:柏拉图与修昔底德》的核心问题意识。任老师关注托克维尔,因为托克维尔对西方大传统在18世纪末所发生的大转型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诊断,以法国大革命和美利坚立国为标志,传统贵族社会走向没落,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崛起,两场革命不仅是划时代的政治史事件,更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史事件,是19世纪甚至20世纪人类探索建立新秩序基本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其流风余韵直至21世纪的今天依然不绝如缕。对此,任老师在《德莫克拉西vs.德莫克拉东:民主的两种政治史路向》这篇长文中有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

透过文本观照现实,借助现实激活文本

任军锋老师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他开设的课程均围绕经典文本展开,两门通识核心课“修昔底德战争史”和“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分别聚焦《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论美国的民主》,专业课程“西方政治史”所用文本每年都会替换,取舍标准首先在于文本与当下的问题结构能否在智性上遥相呼应,从希罗多德《历史》、塔西佗《编年史》、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史》《论李维罗马史》到阿庇安《罗马史》以及蒙森《罗马史》,都曾作为课程的核心阅读书目。任老师的课程以点带面,横向延展,纵向延伸,以学术史带动问题史,透过文本观照现实,借助现实激活文本。任老师说,诸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托克维尔,他们与中国人的生存体验和文明经验有着内在的精神默契,如何充分发掘进而彰显这种默契,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93C29

任老师认为,学生的选课过程是教师围绕核心文本建立学术共同体的过程。作为学术共同体,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在文本面前是平等的,都是读者。对教师来说,教学不应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过程,应当是师生之间双向的智性激发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道进行不断探索新知和未知的发现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起的学习之旅。当然,这些文本在学术能力和授课技巧两方面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生涩的文本理论用日常化的语言重新表述而又不失其真?如何能够在文本与语境、历史与现实之间往返穿梭?需要教师在自己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总结积累和不断探索。

在复旦园,任老师的课程以严格著称,他绝不在学术上迁就学生,不低估学生,不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任老师的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保证足够时间阅读文本,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任老师会在课前突击检查,未完成课前阅读的同学会被赶出教室,当然这只是偶尔使用的外在强制措施,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首先沉下心来,做伟大经典温顺的聆听者,在真正理解文本之前避免泛泛而论,切忌做不着边际的所谓批评。

任老师尽可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趣味和创造力,在充分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充分“消化”文本义理的基础上,与生动的现实经验有效对接,在将现实“陌生化”的同时,将文本“生活化”。通过课前阅读——课堂互动——讨论研修——主题展示——期末考试等各个彼此关联的教学环节,从“进入”文本到“走出”文本,将著述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化用为学习者自身智性成长的重要环节。

在任老师的教学大纲中,整个学期中每周课前需要阅读的文本、问题线索、参考文献、思考要点都有非常明确的提示。任老师要求每次课前有两位同学主讲,每人7-8分钟左右,主讲同学须提前准备,并在前一星期需要找老师面谈,老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回去再修正补充。课堂上,任老师并不是将自己预先准备好的讲义讲完了事,而是围绕主讲同学的议题和学生的疑问展开,这种“头脑风暴”式的教学过程经常会有意外的惊喜发现。

新时代中国学人的使命

任军锋老师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强调回归经典,通过进入那些超越时空的并作为一个伟大文明承载者的大书,形成大视野,关心大问题,具备大关怀。

107BC

任老师说,我们的大学亟待重新接续业已断裂的精神传统,为此,站在讲台上的教师重任在肩。教师的职责在于将学生导向那些“真正的老师”,即那些留下伟大作品的伟大灵魂。伟大著作家往往志存高远,不为党见所囿,摒弃人欲之私,一心执着于真理的探求。经典是逼真的,与伦常生活是切近的。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让学生发现并感受这种高远与逼真、超拔与切近,教会学生养成在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自由穿梭并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样,阅读经典的过程将是一场引人入胜的精神体验,学习者潜移默化,在享受智性愉悦的同时,养成对真理的热爱,对伟大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