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博士主讲“中国与伊朗的相互认知及其对中伊关系的影响:驻伊十五年的观察与思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次数:0

12月4日,由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2020年度主题演讲第3期以线上的方式进行。本次讲座的嘉宾为凤凰台驻德黑兰首席记者李睿博士,讲座主题为“中国与伊朗的相互认知及其对中伊关系的影响:驻伊十五年的观察与思考”。讲座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政治学系讲师邓皓琛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邓皓琛老师介绍了李睿博士的个人履历。李睿博士曾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进行波斯语学习,有着十分扎实的语言基础。随后一直在德黑兰生活和工作,在担任凤凰台的首席记者期间,采访过多位伊朗政要。邓皓琛老师指出,如李睿博士这般具备对不同国家的认知能力,能够阅读当地新闻并与当地人沟通,为进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路径。本次讲座正是基于李睿博士驻伊朗期间的观察和思考,探讨中国和伊朗双方对彼此的看法及其对中伊关系的影响。

首先,李睿博士从对伊朗的介绍中提出了她关注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中伊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但现实的合作并不深入?从历史上看,中国与伊朗存在着相似的历史曲线,两国都可作为对方“镜子”存在。从现实中看,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众多来自伊朗的波斯元素,伊朗文化也受到来自中华文化和技术的影响,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背景。然而到了近现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中断,中伊之间遥远的历史联系似乎被遗忘了,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又再次开始重新连接。在此,李睿博士指出,她所关注的是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中国与伊朗对彼此的认知,并提出可以从官方、学界与公众舆论三个层次切入。

接着,李睿博士回顾了中伊关系的发展脉络。她认为,自1971年建交后,中伊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1年至1979年、1979年到1989年以及90年代到21世纪初。通过解读三个阶段下中国和伊朗外交政策的核心,李睿博士指出,中伊关系的变化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影响。由此,李睿博士认为,中伊关系更注重时效性,而非战略性。中伊关系不仅是双边关系,也是三边关系,需要考虑到美国以及其他大国的因素。

在谈到伊朗对中国的认知时,李睿博士以此前她对伊朗前总统内贾德、最高领袖顾问德赫甘将军以及外长扎里夫的采访进行说明,指出伊朗官方对华认知较为一致且态度积极。但她同时强调,作为多元社会的伊朗,其知识学界和民间社会对中国的印象是多面的,这主要源于双方交流的欠缺。

最后,李睿博士指出,中伊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中国崛起,伊朗对中国的战略发生了调整,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这反映在中伊政治合作的逐步加强。但纵观中伊关系的发展,二者间的合作仍是仓促的,应时而变,未涉及长远的未来规划,在不同的利益以及在具体的共同利益上都缺乏合作机制。因此,李睿博士认为,中伊双方合作的深化需要通过建立战略互信机制完成。中伊双方应对各自的利益关切,尤其是难以合作的地方需进一步澄清,并在政策出台前及时与对方沟通。此外,李睿博士也强调平台机制的重要作用,认为可以借鉴伊朗与日本、韩国的合作模式助力中伊合作的深化。

讲座结束后,李睿博士与参与讲座的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并就一带一路在伊朗的状况、伊朗的疫情管控、中伊二十五年全面合作协议以及伊朗国内政治格局等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