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第九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制度论坛暨“中国制度的概念、逻辑与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来自复旦大学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30多名学者通过线下和线上方式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在会议致辞环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首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与欢迎。苏院长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中国制度的十三个优势,而要将制度体系知识转化为一般政治学逻辑和学理语言,在国内外学术对话中进行传播,并进入教材,学界还有很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内涵也包括世界政治知识体系格局的转变,提炼出中国制度中具有标识性的核心概念和核心逻辑,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推动源自于中国的政治学概念和原理“走出去”,这是我们当代政治学学人的使命。
【第一场】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陈其人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尹汉宁认为,中国的制度特色集中体现在新型政党政治和制度体系的系统性与集成性两个方面,前者体现先进性,后者反映有效性。尹汉宁教授还从国家建设历史和国家结构、广义人民政府的视角、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配置、有组织的试点与顶层设计、党的全面领导体制与民主集中制运行机制等五个维度分析了制度体系的系统性与集成性。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朱光磊教授回顾了我国政府对职能转变认识的发展过程,提出政府职能转变实际上应当表述为“政府职责转变”,其内涵包括转变主责、全面履责、减去不必要的职责,其制度化成果是政府职责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职责体系是实现科学有效治理和确实转变政府职能的体制机制保障。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绍光教授对比了西方代议制民主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为西方代议制民主重形式,关注选举过程之中的自由和竞争,但其本质是一种拼资源、偏向精英的选人方式,所选出的是形式性代表;而我国重形式更重效果,历届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代表构成均体现出广泛的代表性,这是我国人大制度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认为代议制民主的良好运转需要内部条件(同质化)和外部条件(资源输入),而随着财富中心自西向东转移以及西方国家国内矛盾的激化,政体运行的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给西方代议制民主和西方问题带来巨大挑战。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逻辑对制度文明进行了分类,认为“道”为大同,是公共生活发展的目标,;“一”为聚合,其根本法则是弱肉强食;“二”是分与合,是聚合和对聚合的抗拒;“三”是治乱兴衰,跳出分与合的价值,解释形形色色的政治现实。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秘书长时和兴教授分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逻辑。从历史逻辑上看,三者的有机统一是由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历史选择决定的,是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从理论逻辑上看,三者的有机统一形成了政治权力的协同中心、人民利益的实现途径和公民权利的根本保障。从实践逻辑上看,三者的有机统一兼顾秩序和活力,是国家治理体系有效性的体现。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政治学系系主任刘建军教授为中国社会与政治提供了一个长波段的分析框架,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分为了封建社会、豪族社会(门阀社会)、四民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位社会、业民社会、网络社会等阶段,并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政治特质。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对本场研讨会进行了评论,他指出,各位学者在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这一大课题下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并展现了中西观念的差异对制度体系的影响。
【第二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孟捷教授从源流、对象和体系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并提出推动当代中国国家形成的两股重要力量是因应市场失灵而派生的国家内生性作用和历史制度因素限定的外生性作用。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郭定平教授总结了中国制度体系的内涵和特征,回顾了其建设历程与成就,认为其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在于:第一,破旧立新,先破后立,有破有立;第二,中西合璧,洋为中用,有机整合;第三,群众首创,顶层设计,上下联动;第四,改革创新,渐进积累,系统集成。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唐亚林教授通过对“一球多制”时代人类社会制度体系建构的知识体系的反思,考察了基于人民需求的政治制度演变,提出重构基于信任的政治制度体系的组织基础以实现人民需求与国家发展的有机融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当代中国政治研究室主任樊鹏研究员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关键地位,是制度体系的缔造者、组织者、参与者,但不同时期党的领导的作用和优势需要具体化和实体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领导的优势和作用在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高效动员、集中民主、广泛参与。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王立峰教授分析了中国特色党政复合体制的运作逻辑与治理效能。他认为,就运行相关逻辑而言,党的领导始终处于党政体制中的核心地位,并通过党组制度和请示报告制度嵌入政府之中,形成了一种分工合作的同心圆结构。就治理效能而言,民主集中制和党的自我革命是党政体制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左才副教授聚焦于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回顾了政治锦标赛理论的提出、扩散、精分与反思和进一步发展,认为制度视角可以为政治锦标赛理论明确理论运用的边界条件,提供府际关系的一种分析框架,平衡统合与变通的关键制度要素。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陈周旺教授对本场研讨会进行了评论,他指出,各位学者的讨论都是在中国的国家-社会-政党结构性力量关系正在重构这一背景之下,通过国家与社会、制度与组织、领导与执行、权力与能力、境界与使命这几组核心概念,试图去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重大问题。
【第三场】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韩志明教授回顾了中国治理从“十龙治水”到“一长就灵”的变迁,认为其基本逻辑从专业分工走向系统解决,核心问题从机构改革走向系统整合,而当前治理体系变化的基本特点是系统不动、复杂化和精细化,并提出在关注治理成效的同时也要警惕其中“内卷化”的问题。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李里峰教授以战后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与执行为例,分析了政策运作之中所呈现出的在延续与变迁之间、表达与实践之间、温和与激进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辩证逻辑。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韩福国教授基于对中国协商民主20年发展的思考,探讨了制度体系之下的程序可操作性。他从协商民主的程序设计出发,提出可操作性参与程序是“激活”文本制度规定的关键。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汪仕凯教授提出“政治体制能力”这一概念,回顾了我国政治体制能力塑造、嬗变与重塑的过程,认为政治体制能力与国家治理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国家治理水平及持续改善从根本上取决于政治体制能力。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系主任黄冬娅教授分析了压力传递与政策执行波动,她指出,即便是在同样的压力结构下,由于不同的压力传导机制,同一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执行也会表现出波动。其中,政策传导机制包括传导领导的决策意图、激发锦标赛激励、控数据统计等。通过压力传导机制的设定,可以驱动行政系统提高政策执行力。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张平副教授对比了疫情之下各国应对危机的财政投入、政策选择与财政风险,提出财政政策的规模与疫情严重程度和可支配财力决定,并认为,各国财政风险目前尚处于可控区间,个别国家风险较大。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朱杰进副教授对本场研讨会进行了评论,他以“制度”为中轴,以国际政治研究的视角,对诸位学者的发言中的研究问题、理论和方法进行逐个点评,认为国际政治与政治学在制度研究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论本质是相融互通的。
【第四场】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伟教授梳理了近年来在能动者视角下的中国县域治理研究,他指出,目前县域治理研究主要包括关于县域治理的内容和方式的研究、县域领导干部的研究和县域社会组织的研究。今后,县域政治的研究应在县域的概念和范围上形成进一步的共识,并更加关注县域治理中的微观机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长东副教授认为税收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国家与社会阶层最为直接和深刻的地方。他总结了领地国家、半税收国家和税收国家三种国家形态在代理人规则、社会控制和国家社会合作方面的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体制之下的治理挑战。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孟天广副教授提出“数字化国家能力”这一概念,其包含国家内部能力(信息汲取能力、数据治理能力、循证决策能力)和基础设施性能力(数字规制能力、包容/回应能力、濡化能力),并认为数字时代的国家-社会关系呈现出“技术赋能国家,技术赋权社会”的变化。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朱小略以中国古代外交使节为例,认为除了内在的学派传承和外在的社会现实对思想的塑造之外,不同思想流派的“演化”和“干预”(包括“遮蔽”和“层叠”)逻辑也在影响思想史的发展。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青年研究员陈拯分析国家治理、外交能力与中国主场外交的兴起的关系。他提出,国内治理需要是中国参加的全球治理的关键动力,新的历史条件为中国提供了奋发有为的机遇,但可能性不代表现实,主场外交仍需持续创新和改进。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基于西方理论解释中国面临的困境,提出“新结构政治学”作为一种新的解释框架,其中,“结构”包括系统(时间、空间)、动力(机制、场域)、行动者(组织、个人)、过程(趋势、位置)。他以新结构政治学分析了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发生,并从中国经验概括出国家治理的需求层次理论。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刘丰教授对本场研讨会进行了评论,他认为,各位学者的讨论,涵盖了如何理解国家、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国际和国内互动、如何理解知识和权力的关系等关键问题。他提出,中国政治学人应当结合一般政治学话语和中国政治实践,找到中国在坐标系所处的位置,追求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平衡,为丰富和完善具有一般性的政治学理论和逻辑做出贡献。
最后,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副院长熊易寒教授代表学院对与会人员表示了感谢。制度论坛是我院搭建的一个长期平台,熊教授提出,希望通过此平台,以制度研究为交点,促进政治学、国际政治、公共管理三个学科的融通。
(科研中心陈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