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实结合,跨界尝鲜——郑磊教授的学术创新之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04-16 浏览次数:1

1307D

郑磊老师,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包括数字政府、数字治理、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政府服务创新等。担任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编委、《公共行政评论》编委、《电子政务》编委、《数字治理评论》联合主编、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专家组成员、世界经济论坛中国未来理事会成员、国际数字政府学会中国联络部联合主席、中国信息协会数字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专家咨询组成员、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政府数字化转型专家组成员、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杭州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委员等社会职务。

他长期致力于政府数据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公共管理学界较早对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在数字治理领域主持过几十项国家和地方的理论研究与决策咨询课题,著有《开放的数林:政府数据开放的中国故事》和《善数者成:大数据改变中国》。

跨界转行,半路投身学术

不同于许多学者,郑磊老师并非一开始即投身于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本科毕业后,他先后在一家国企和多家外企工作过6年,对工商管理和市场数据分析有了一定的实践,在实战中完成了对于数据科学的启蒙。但由于未经过系统的管理学训练,他时常在实践中感到捉襟见肘,决定回归校园。作为1970年代生人,他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始终对公共事务保持了浓厚的兴趣,因而决定转向公共管理专业,于2002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郑磊老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新的思考。“我不想再只研究19、20世纪的政府管理了,我想研究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公共管理。”在这一想法的驱动下,硕士毕业后的五年时间,他在纽约州立大学Albany校区攻读公共管理与政策博士,师从于北美数字政府学会的创始主席Sharon Dawes教授,主攻方向为数字政府与政府信息战略。在攻读博士期间,他还在该校的政府技术研究中心(CTG)担任研究助理,CTG成立于1993年,是美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专注于数字政府的三个研究中心之一。

A927

2009年,在留美7年后,他回国进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从教,于次年创建了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DMG)并担任主任,从此开始深耕于中国数字治理领域的研究。又过了7年,郑磊老师教过的一名研究生考取了纽约州立大学的博士生,并进入CTG担任研究助理。巧合的是,他无意中在CTG网站的后台发现了郑磊老师在2005年作为研究助理在其个人主页里写下的未来目标:1.博士顺利毕业;2.找到一份教职工作;3.回国创立一个像CTG这样的研究中心。当这位学生把这段话的截屏发给郑磊老师时,他才发现虽然自己都已经忘了当年还立过这三个flag,却在无意中一步步从CTG到DMG,践行了自己的科研初心

研实结合,秉持国际视野

回国从教以来,郑磊老师已投身于中国数字治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12个年头。他在中国较早地关注到政府数据开放的重要性,指出政府数据既是政府内部的资源,更是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应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用之于民,在保障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应将政府数据最大限度地开放给社会进行开发利用,创造公共价值。

39CDA

在郑磊老师的带领下,复旦DMG实验室不仅仅是从理论层面探究公共管理在数字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从实践层面时刻关注数字治理的实际进展并提供对策建议。近年来,他参加过上海市市长、浙江省省长、广东省省长、杭州市委书记等党政领导举办的专家座谈会,就政府数据开放和数字治理建言献策。2017年以来,他带领DMG实验室连续4年发布中国开放数林指数和《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对标本地数据开放水平的重要参考,并为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总结评估我国各地政府数据开放情况提供了数据支撑,为此中央网信办专门向复旦大学办公室发来感谢信。

207CF

2018年,郑磊老师主编出版了《开放的数林:政府数据开放的中国故事》一书,根据本土实践对中国政府数据开放的背景、目的、现状、困境、路径和未来挑战进行了全面阐述和分析,成为我国第一本关于中国政府数据开放进程的学术专著。一年后他又与涂子沛合著《善数者成:大数据改变中国》一书,被列入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与2021年初被中组部在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中评为精品教材

郑磊老师还积极参与和推动数字治理领域的国际交流。2009年,他就在国际信息科学A级年会夏威夷国际信息系统科学会议(HICSS)上获得电子政务专题最佳论文奖。2014年,他与世界银行在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了“开放数据助力经济发展与社会创新”研讨会。2016年,他作为联合主席在复旦大学举办了第十七届国际数字政府研究会议(dg.o),这是这一国际数字政府界的重量级学术年会第一次在北美地区以外举办。作为联合国2018、2020、2022全球电子政务评估报告专家组成员,郑磊老师参与了该报告的研讨咨询和审阅过程,并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公共机构与数字政府签署了合作计划。

郑磊老师还担任了国际数字政府学会(Digital Government Society)中国联络部主席,为中外数字政府学者的国际交流合作穿针引线,并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中国数字治理领域的实践案例和研究进展。2020年,他在国际数字政府领域排名第一的SSCI期刊《政府信息季刊》(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组织了“中国数字政府”专刊,向全球征集关于中国数字政府研究的学术论文,这也是GIQ首次以一个国家的数字政府为主题组织专刊。

2403F

创新教学,打造开放课堂

郑磊老师致力于探索互联网时代教学方法创新。在《电子治理》的课堂上,郑磊老师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在其设计和建设的智慧治理实验室中,启发学生打开脑洞,放飞自我,在实践中更好地学习知识,演练方法和深化思考。实验室内的互动触摸屏、各种黑科技设备、屏幕上不时飞过的一串串弹幕,成为了修读过这堂课的同学们共同的记忆。他还常常邀请政府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提出实际问题,然后让学生组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案例讨论和创新设计,打破定式思维,用系统的分析工具和全新的路径寻找突破点。他主讲的《电子治理》课程在2017年被评为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并在2020年获评复旦大学十佳教学团队(钟扬式教学团队)称号

A421A

69657

郑磊老师还将课堂将社会开放,连续多年举办“腌do鲜”沙龙。邀请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资深“咸肉”、成长型“春笋”和创新“鲜肉”嘉宾进行观点分享和碰撞,郑磊老师自称“调鲜师”,进行点评引导,“添油加醋”和“煽风点火”,并邀请现场观众围绕主题进行头脑风暴和众创演练。《解放日报》曾在2015年用整版报道了他在传统课堂之外的这项创新实验。

温度育人,坚守为师之德

“每一个数,都有温度”是DMG实验室的一句口号,而这种温度感不仅是开展数字治理科研时强调的价值导向,也存在于郑磊老师的育人之道中。

2016年,郑磊老师和一名硕士生合写了一篇论文投给某核心期刊,然而在论文发表前的最后一刻,期刊主编突然提出要求撤下硕士生的署名,只能由郑磊老师一人单独署名才能发表。郑磊老师当即表示,署名意味着“劳动被承认”,对于第一次发论文的学生有特别的激励作用,因此他坚持给认真参与研究的学生署名,如果不让学生署名,那就只能撤稿。“复旦副教授为学生争署名”一时成为热点话题,但郑磊老师认为自己只是遵循了作为一个老师的基本原则,少发一篇论文,“评职称可以晚几年,但和学生的情谊以及师德不能退让”。

2008年起,他还与数字政府领域的好友们在贵州遵义联合发起了一个贫困学生助学项目,将北京上海的爱心人士与当地学生进行一对一配对助学。该项目至今已运行十多年,在几十位资助人的持续参与下,已有四百多名中小学生接受过该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