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拯,福建屏南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早稻田大学政治学博士,2020年5月进入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国际政治系工作,担任青年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秩序、制度与规范变迁、新兴大国与全球经济治理以及中国人权外交。
学术训练:转益多师
2002年9月,陈拯老师从山乡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实验班。本科四年间,在良师益友的煦育下,陈老师初窥学术门径,也确立了以学术为志业的初心。也正是在此期间,陈老师对国际政治学科特别是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4年5月肯尼思·沃尔兹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所做的一场讲座成为他学习专业知识的开始。
通过跨专业考研,陈老师在2006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开始研究生阶段学习,并在次年被选拔进入北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双博士项目(硕博连读五年制)。在朱锋和张海滨两位老师的影响下,确定将国际组织与国际制度的演进问题作为学术研究的具体方向。2008年9月——2010年8月,陈老师在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研究科国际关系留学,师从田中孝彦教授,专攻基于全球史视角的国际冷战史研究,形成了理论与历史并重的训练背景与研究取向。
2011年7月,陈老师完成博士论文《身份追求与规范建设:“边缘大国”建设国际人权规范》,探讨了新兴大国主动塑造国际人权规范的动机和策略问题。从北京大学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陈老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并在工作之余继续完成早稻田博士论文的撰写。在这个研究中,陈老师借鉴“战争的讨价还价理论”,从国内政治改革与军事重组彼此关联的“承诺困境”出发,分析外部力量的干预如何影响到国共两党走向全面内战的进程。经过顽强努力,他最终在2016年顺利获得了早稻田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
2016年春天,陈老师申请并入选了Oxford-Princeton Global Leaders Fellow,在牛津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各从事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期间,他在基欧汉教授和伊肯伯里教授的密切指导下,以亚投行等为例展开对新兴大国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策略的研究,并且进修了研究方法和教学技能,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学术背景的同事们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学术探索:勤奋耕耘
陈老师在学术研究中追求学理与现实,理论与历史的有机结合,强调扎实证据,追求“有思想的学术”。他努力探索学术前沿,力求与国际同行展开平等对话,同时回应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陈老师已发表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国际规范与秩序变迁、中国人权外交以及中国古代国际关系。其中,国际人权规范的变迁是陈老师的研究重点。世界政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如何引领国际秩序的塑造正成为中国外交的核心挑战,而人权规范是其间最为敏感的关键议题,值得深入思索。就相关主题,陈老师已出版专著《新兴大国建设国际人权规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助,并入选国家社科外译选题),《说辞政治与“保护的责任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在International Affairs,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其中,《新兴大国建设国际人权规范研究》建立在陈老师的北大博士论文基础上,借鉴阿切尔的“分析的二元论”思想,突出国际社会规范体系的内在复杂性,强调“国家重构自我身份的自主性”与“改造国际规范的能动性”,由“对积极身份的承认追求”解释新兴大国推进人权规范建设的动机,从“说辞策略的运作水平与条件”解释相关努力的成败,在动机和策略两个问题上,都提出了更具普遍性的解释,并通过“中国推动联合国国际人权保护机制草创”等三个历史案例的梳理和比较加以验证。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哲社后期资助项目的支持,还在2019年入选了国家哲社外译选题。
《说辞政治与“保护的责任”演进》是陈老师近几年研究的总结提炼,入选了上海人民出版社久负盛名的“当代国际政治丛书”。它以各方间的说辞政治进程如何塑造了“保护的责任”理念的起伏流变为例,提出并论证一个新的更能够把握国际规范演进动态的分析框架。该书力求打破对规范理念的静态实体化认识,主张将规范演进视为在具体语境限制下行为体不间断的理念与话语互动进程,论证了行为体间的说辞政治互动如何塑造了共有观念与主流话语的表现形态和发展方向。在“保护的责任”的兴起过程中,各种行为体在不同的互动场景下采取了灵活的说辞来维护和推动自身立场。这些各具创造性的话语实践特别是各方理念与说辞之间的折冲碰撞、互有攻守的政治过程塑造了“保护的责任”兴起过程中的妥协、变动与复杂化。
2020年5月,陈老师作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际事务》(International Affairs)杂志发表了题为“China and Russia in R2P Debates at UN Security Council”(中国与俄罗斯在联合国安理会“保护的责任”相关辩论中)的论文,利用文本分析技术,对中俄两国在安理会辩论中的不同说辞特征(特别是话语情感色彩)进行了展示,有力驳斥了西方学界将中国与俄罗斯视作反对与阻碍“保护的责任”的同盟的观点,进而用不同的地位前景揭示了中俄在国际秩序演进中不同的战略路径去向。该文入围了《国际事务》杂志年度“青年学者最佳论文奖”的最终提名(short list)。
教学思路:广视野,接前沿
陈老师始终将教学视为天职,注重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与学术能力的培养。自任教以来,他针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过不同类型的中英文课程,目前主要开设国际安全,国际秩序与规范等课程,并正在着手编著《国际安全》教材。在教学中,他推崇博雅教育的理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的养成,注重对本科生学科基础与跨学科视野的构建,强调研究生对学术前沿的理解与方法的掌握。他悉心准备所承担的课程,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注意吸纳国内外顶尖大学的经验,并积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与研究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他关心学生的生活与成长,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秀班主任的称号。他十分欢迎学生参与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学术合作,与本科生朱宇轩合作的论文发表在《当代亚太》杂志,与博士生殷航合作的论文发表在《国际事务》(International Affairs)杂志上。